周末两天没有出门,周一早上一下楼就被眼前的光景惊住了。道路两旁的银杏树飘飘扬扬,仿佛在下一场美丽的金黄的蝴蝶雨。两三米宽的道路与飘落的银杏叶编织成的华丽的金黄毯子温暖地相拥着。
这条银杏道从小区后门一直通向前门,大概有一两百米。每年入冬后,一两场风雨,天气渐渐走向寒冷时,这样震慑人心的场景总会如期而至。是在欢迎寒冬的到来吗?还是树叶在向人间做一场华美的告别?不管怎样,都没有一点点伤感。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惊喜之美,虽然年年都会遇到,依旧会惊喜。这也许是大自然的仪式感,来年可期,蕴含着明媚和希望。
边走边欣赏银杏叶金黄的光泽,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里作者写曾去山里遇到的情景:“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
眼前的情景也是这样目不暇接,左眼是华丽的金黄,右眼是温暖的金黄,美是如此观之不尽。自然界的美景总是这样震慑人,无论是古人今人,大家隔着山山水水,隔着光阴荏苒,而美从不相隔。
再看看银杏树,金黄的银杏叶纷纷离去,主干擎起的一蓬枝枝桠桠展现出另一种删繁就简的无华之美。
“无华之美,是大境界。越来越少,终于慢慢归向清静。”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学。秋尽冬来,最后的繁华落尽,人间大地,草木万物最后慢慢呈现的就是这简洁清静的美。
陶渊明的诗文里写:“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此时简洁静默的银杏树最能体现这种“不喜亦不惧”的状态了。
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说,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看这眼前的银杏树给我的正是这样古典的美感,由树及人,及生活及人生,对很多事,关于得到和失去,仿佛顿悟般的释然了。繁华热闹是生命的过场,来之欢喜,去之淡定。清寂简单亦是生命的状态,愈简洁愈大气,是另一种超然的大美。
内心里突然有另一个声音跳出来问我,你不是银杏树,你怎么知道银杏树不喜亦不惧呢?
我又想到《中国美学十五讲》,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讲的游鱼之乐。庄子和惠子的鱼乐之辩,让我们知道拥有一个诗意的心灵多么重要多么有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朱良志这样分析庄子的这句话:“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
世上万物并不是孤立的,置身其中,理性固然好,更多的时候也需要一些感性,去感知周围的世界,而从中得到某种启发。以诗意的眼看世界,才能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