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徐悲鸿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确,傲气使人狂妄,傲骨令人浩然。人生在世,应该有傲骨;有了傲骨,人品才有高度,人格才有硬度,人生才有长度。那么,何谓“傲骨”?傲骨之美,又美在何处?
在弄清“傲骨”这个概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的典故。宋朝戴埴《鼠璞》卷上云:“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尽管此书所言的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太白,不仅腰间生有一块傲骨,而且借用这个比喻点明了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放荡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种自由俊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种蔑视权贵(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是才气与傲骨的完美统一,同时也是格高与旨远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在李太白之前,身有傲骨的大有人在。从屈原到陶渊明,从嵇康到孟浩然,从苏武到霍去病,他们或坚贞不渝,或顽强不屈,或狂狷激愤,或独善其身,活得有尊严,行得很端正,既让人敬畏敬仰,又让人敬重敬佩,借用孟子的话说,他们都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傲骨!
所以傲骨之美,首先美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一个民族或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临危不惧、奋起反抗,还是屈服淫威、苟且偷生?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临大节而不可夺”“见危致命”,他认为生命固然足惜,但并不高于一切,有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和热爱的东西,这就是傲骨,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抗金名将岳飞深谙其中道理,唱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悲歌;抗元名臣文天祥纵使沦为阶下囚,也要抒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夏明翰在就义时更是慷慨激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就是傲骨之士在生死考验面前作出的响亮回答。
傲骨之美,其次美在守志持身、冰清玉洁。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有自尊的人,才能有傲骨;一个有傲骨的人,才能有自信。可人生的道路历来坎坷不平,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在面前,冷嘲热讽也会如影随形。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唯唯诺诺,还是另辟蹊径、迎难而上?荀子认为:“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坚守德操、拥有自尊,于是成为历代贤哲们的毕生追求。东晋的陶渊明即使不写诗,就冲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就足以令人景仰;与他同时代的嵇康,仅仅只是一位靠打铁营生的升斗小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狂狷之人,照样令鲁迅先生和后辈文人为之赞叹。北宋诗人梅尧臣对此更有感触:“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短短的十个字,就为“为人重在大节、名节重于泰山”的傲骨观,作了言简意赅的诠释。
傲骨之美,再次美在刚柔并济、侠骨柔肠。傲骨并非男人的专利,在自尊自信的女人身上,总散发着成熟与温婉的气韵,她们从不依附于人,也不蔑视别人,做事从容,怡然自得,内涵深沉,兼收并蓄,理性而宽容,真实而浪漫,举手投足之间永远散发着耀眼的人格美,那是一种姿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且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身上,既有小女子儿女情长的爱怨,也有大丈夫忧国忧民的风范;再看汉代才女卓文君,更是敢爱敢恨,不卑不亢,一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是何等的随性从容、纯粹爽快!即使是明末清初的贞洁烈女柳如是,也是铁骨铮铮,否则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到了晚年,不顾眼瞎的遭遇,怎么会毅然绝然为其著书立说呢?
张潮《幽梦影》云:“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让我们都挺直脊梁,拥有一根傲骨吧——因为傲骨中蕴涵着做人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自信,绽放出人格的芬芳!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