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3月30
星期四 第841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养  心为  上 春风十里,难回故乡 品茶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春风十里,难回故乡

——读格非之《望春风》

□ 作者 半塘月 2017 年 03 月 30 日 星期四 阅读:44

今天,乡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曾经的田园牧歌、月明蛙噪终将一去不返,只会留下乡土的土崩瓦解和一片荒凉,而对于文人作家来说,现如今如何更好地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些已渐去渐远的山水情怀和乡情风土,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然而,有手段的作家,总是能从属于自己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故乡之地,鼓捣出惊世骇俗的东西来,诸如莫言、贾平凹等,如此,也就造就了格非和他的《望春风》。

格非是南方人,从他在书中所营造的故事的发生地“儒里赵”临江小村,我们能毫不怀疑地推测到这就是他的家乡:“小溪淙淙,屋宇修洁。门前桃杏繁丽,杂以细柳和天竺。野鸟格磔其中。我的母亲坐在院中的石凳上,一刻不停地跟我说着话,始终在笑。但奇怪的是,不论是笑,还是说话,我怎么也无法听见她的声音。仿佛她说的每句话,刚一出口,就让四月的熏风给吹得没影了。”这样的一个好地方,宛若桃花源,又是作者的出生地,有什么理由在若干年之后,不会深深植入作家的大脑发酵,并催生出创作的情愫?格非这样做了,并且表现极其不俗,他在自己故乡这个有着暖色调的“底板”上,塑造出了民国遗老赵孟舒、妓女出身的王曼卿、吃百家饭长大的村支书赵德正、怪才唐文宽等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文学人物形象,崭新而另类。

当然,如果仅有这些,显然不够,他还写了乡村旧时代道德力量的巨大和温情。如作者“我”从小无母,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自缢身亡,也是村里乡亲照顾长大的,他父亲死后,因当地风俗无女人哭坟死者会不安,邻村大婶竟然替他母亲在坟上大哭一场。妓女出身的王曼卿不仅没受到任何歧视,还因为她的柔弱派给她清闲的活计。这样一个人情浓郁、古风犹存的小村庄,堪比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作品里的“花家舍”,更具有实质上的桃花源意味。

在创作完成《望春风》后,格非曾说:“当我回到故乡的时候,我发现老家没了,整个没了,全都是一片瓦砾……”这种情况,何尝是格非一个人的感受?整个乡土中国的远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除了感伤叹谓,别无他法。正如格非在小说结尾处,设想的几个年迈之人,在春风中回望消逝了的、永不再来的故乡痕迹,心底泛上来的全是“不相望、不能忘”的无奈和绝望。而格非也坦言:“那么可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不会再回到故乡了,也不太可能再去写作关于故乡题材的作品了。所以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想写的这样一部小说完成,当作一个简单的告别。”

格非,这位曾经踊跃于文学先锋思潮中的干将,近年来却向中国叙事方式大力靠近,特别是这部小说,从书中人物春琴的语言特色中可见传统写事的端倪;另外,还有春琴对叙述者的强大干预,小说中她建议“我”该删掉那些细节,也该保留那部分情节。这让我们也想到了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脂砚斋,这点写法,分明是格非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纪念与回归,也是格非小说形式上的标新与立异。

“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述,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纬度。” 有人这样评价格非的《望春风》,现在看来,此说相当中肯。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