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3月30
星期四 第841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养  心为  上 春风十里,难回故乡 品茶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养 心为 上

□ 作者 鲍海英 2017 年 03 月 30 日 星期四 阅读:34

这是一个流行“养”的时代,且不说有钱人,就说平民百姓,在解决温饱之后,也开始注重养生、养身和养心了。

说到底,人们之所以注重这“三养”,是因为人人都怕生病,人人都想健康长寿。可人吃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哪有不生病的?但少生病、追求健康长寿的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科学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可怎样吃才算有营养,这养身之道,与养生比,未免显得低级。于是茶余饭后人们谈的更多的是养生话题。

那么,养生与养身到底有何种关联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有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说的养生,就是通过精神调养、性情修炼、喜怒节制、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综合措施,达到强体魄、防疾病、缓衰老、延生命之目的。养生需要养德行,养性情,调阴阳,和气血,顺自然,谨五味等等。所以,养生不同于养身,它的含义更宽泛,除了指身体健康外,它更注重的是德行。

可见,养身不如养生。一个人的德行,是养生的重要内涵。可德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又从哪里来呢? 刘向在《说苑·说丛》中说:“人知粪田,莫知粪心。”意思是人人都懂要给田施肥,却不知给心营养。这“养心说”正说明了一个人的德行,需要靠养心来实现。

可见, 养生不如养心。说到养心,有人马上想到,到世外桃源,一个人躲到宁静的深处,远离尘世的人间烟火。其实,养心是心性修炼,不是一定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树立“仁者爱人”、 “天下为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养身先养生,养生先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可见,古人在养心方面多么重视。其实,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从古至今,人们一贯崇尚“惩恶扬善”精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才使以德行为核心的“养心说”千年相传。正如孔子云“德润身,仁出寿”、“大德必得其寿”。 意思是要想长寿,就要从养心开始。这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为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种良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更能让你保持达观宁静的心境。

保持高尚情怀和达观宁静的心境,对一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俗话说:“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在达观宁静的心境下,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代偿力、康复力得到最佳组合,各项机能阴阳平衡,和谐运行,精、气、神、形达到最佳境界,心灵平静了,心理就平衡,生理就稳定,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很快重新平衡。 所以,重视养身不如重视养生,而养生,又以养心为上。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