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是宁静的。青瓦、黛墙、在墙角晒太阳的老人、背草的妇女……当我的目光穿过古老的寨门,竟然有种恍惚的感觉,像是回到了老电影中的某个场景。
天高云淡,秋风拂面。这是在云南巍山北川,一个叫有食的彝人古村落。
民以食为天。有食,在看到这个村名的时候,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道就迎面扑来。进村之前,我看到一口大水塘,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呈长方形。在我的印象中,家门口或者村门口,有大水塘的,一般风水很好,必出大人物,结果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在村内叫“武德祠”的庙中,当地村民告诉我,这个庙是祭奉该村彝祖字瑛,故又名字瑛庙。据传,字瑛为南诏国诏主细奴逻后裔,世代以武功出名,祖上在明代以前,为地方土酋。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其祖字礼达归附明军,协助监修“蒙化卫城池”,被明将沐英保举任军职,字氏兴起。后其父字琮随蒙化土司出征,在“三征麓川”等役中有功,赐封为蒙化卫副左千户,并准其子孙承袭。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字瑛被明王朝征调,“讨伐”贵州东苗,因战功显著,升为蒙化卫正千户,并赐封为“武德将军”。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字瑛病故,其子字雍袭位,请奏明王朝后在家乡为字瑛建庙,即“武德祠”。在庙中,我们看到一块明正德三年建庙时立的大理石碑,镌刻有“流芳百世”等碑文,文中记载了该村字氏先祖字礼达、字瑛等几代,归附王朝创业建功的事迹。
村民介绍说,有食村的四周都有寨门,过去主要起防匪防盗的作用,在当今的太平盛世,寨门的防御功能早已散失,倒成了一个村历史的象征。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错落有致的民居,一间紧挨一间,连成谁也分离不了的局面,我的屋靠着你的瓦,你的墙温暖着我的廊柱,我的阳台可绵延至你的窗口,硕满青朴的石块铺就的台阶可通达平安出入的大门,虽粗看布局略显凌乱,却有着天然去粉饰的原始韵味,将左邻右舍的门庭连缀成充满爱与温暖的炊烟袅袅的安居图。走在这样寂静的小巷,仿佛时光倒流到那百年前的日子里,我想那时候应该是人喧鸡鸣,人来人往,十分的热闹。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而现在,小巷里有残墙断壁和杂草丛生的凄凉感,由于交通等各种原因,许多村民已搬出古村,另建新家,村中的许多古民居只是闲置着,只有一串串火红的炮仗花,不甘寂寞地爬过墙头,给即将到来的冬天增添丝丝暖意。
荒庭古村只独倚,败蝉残蛩苦相仍。古村其实不是很大,不消几个小时功夫即可绕村两周。那些经风雨洗礼、岁月留痕仍不失婉丽的檐壁,或雕花,或盘龙,似都在诉说一个家族的聚合离散。木栓的拉门,生锈的门锁,轻轻推开,“嘎啦”一声,抖落无尽风尘。令人欣喜的是,村落里的古民居仍然保留有明清时期旧时庭院的特点,有大门,天井,台阶,厅堂,以及两侧的厢房,且探询过去,每座庭院格局不一,风格绝不雷同,且所有的均不超过二层。随意走进一个小院,都是门中有门,房中有房,且靠着地形特征还设有狭长的过道,完全依据当时的房屋特征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许多老院落的正堂里,摆了很多的农具和放着刚刚收获的玉米,所以有泥土的味道。
文化是古村的灵魂,古村是文化的载体。在巷陌里晃悠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个古庙。在这个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庙,有株30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号称“桂花树之王”,花呈黄色为金桂,每年八九月份,满树桂花竞相开放,整个庙宇到处弥漫着桂花清冽芬芳的香气,桂花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朵朵桂花当中还蕴含着浓浓的文化精髓,古人评桂花为“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推之为上品,在小庙北边的围墙上,就留有许多文人墨客咏桂佳作。300年时光,有多长?高大的桂花树,在我眼里,就是历史,就是古代。我想,这处古桂下,一定年年都有很美好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过。爱情这两个字,写着就很温暖,就如村道边红艳艳的粟米花,那么温暖,让人喜欢。
远山眉黛,清幽。走到村东,一阵孩童的笑声传来。只见村头有条细水潺潺的山箐,箐中有个三、四百平方的小水库,一群孩子正光着身子在游泳。水库边的草地上,两头小毛驴正头对头悠闲地啃着杂草,显得那么亲昵。箐头的山坡上,有几片窄窄的菜地,一个中年妇女在给绿油油的小青菜浇水,她扭转身子,竹勺对准菜根,泼嗤一声一团绿色给罩住,一株株嫩汪汪水灵灵的青菜在呼唤里挺直身子,立刻精神起来。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想到工业化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已破坏太多环境,而这里美好、纯朴、天然,从不修饰自己,从不刻意去吸引谁的目光,平淡中坚守,淳朴中不凡,如一坛醇厚的酒,隐藏岁月的沧桑。
回过头去,几片红叶点缀下的古村,依然是那么宁静。而那轻轻飘荡着的炊烟,让这个古老的小村和它的名字一样,充满着浓浓人间烟火味。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