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回乡省亲,恰逢邻居有女出嫁,古道热肠的母亲自然闲不下来,忙前忙后地笑着张罗。待嫁妆即将出门时,不知她从哪里捧出一个不大的簸箕,里面装着用胭脂染红的枣子、花生、桂圆和荔枝等干果,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利用枣的谐音表示祝福的话语,并不是母亲的独创,而是先秦时期就开始流传的民俗。据说古代新妇早起拜见公婆,就要敬献枣栗,其中“枣”喻“早”,“栗”喻“立”,表达早起而虔诚之意;即使到了思想相当开明的现代,乡村习俗仍在洞房花烛之夜,偷偷地在新人被中藏匿一些枣栗,也是取“早立子”的含义。由此可见,被赋予了喜庆与吉祥的枣子,是大多数农家在平时的必备之物;母亲对枣更是情有独钟,每到秋枣上市之时,总要精挑细选地准备许多,因为在她的认知范围里,红枣全身都是宝呢!
可在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枣树的栽培并不普遍,偶尔见到的几棵,也是那种果实不大且味道酸涩的品种,这样母亲所谓的“精挑细选”,只能是去市场上采购。而在那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挑选的空间十分有限,母亲每次买回的无非“山东大枣”、“北京蜜枣”等几个品种,且神秘兮兮地将其藏于不易被找到的地方,生怕我们这些眼尖嘴馋的“饿鬼”,三下五除二就“囫囵吞枣”了。
母亲之所以这样“吝啬”与“抠门”,除了在新婚嫁娶时要将这些红枣派上用武之地外,她至少在两个方面还要“施展拳脚”:一是为年老体弱者或产妇体虚者,提供益血壮神的“神丹妙药”。母亲识字不是很多,更不谙养生之道,可是一些民间谚语却是信手拈来,譬如“一日食三枣,郎中不用找”、“门前一棵枣,红颜直到老”、“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五谷加大枣,胜似灵之草”、“一日食三枣,终生不显老”等等。正是因为常常津津乐道于红枣的裨益之处,乡亲们大多知道母亲的手头肯定还有藏匿的枣子,于是隔三差五就有人过来讨要;当年我们还懵懂无知,不懂人情世故,唯有对嘴关心,一见有人来讨红枣,就一溜蹭在来人屁股后面,一个劲地唱:“枣儿甜,枣儿香,留下几颗敬爹娘。爹不吃,娘不尝,送给出嫁大姑娘……”来人过意不去,便偷偷地“赏”给每人几颗,我们这才嘻嘻哈哈地笑着跑开;然后躲到僻静的地方,美美地享受一番。
另外一个方面,是在每年除夕的晚上,母亲都会用红枣加莲藕,为我们蒸上一道美味佳肴。莲藕在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随处可见,将其在沟渠里洗净,取中段切成薄片,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有层次地放入容量较大的海碗之中,中间凹下去的部分就用红枣填充,直到与碗口持平,同时在其上撒一点红糖,最后再置蒸笼里用旺火猛蒸。蒸的火候把握十分重要,时间长了,蒸出来的藕片会太烂而不脆;时间短了,那红枣和莲藕还没出汁水,吃起来会太硬而不甜。海碗出笼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母亲这时会拿来一个比较大的瓷盘,将其正面盖在海碗之上,再顺势随手快速地一翻,那热乎乎、香喷喷的莲藕与红枣,会全部倒扣在瓷盘之上,就像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叫人看了不忍举筷品尝;那绛紫色的汁水随后在瓷盘四周慢慢溢出,用勺子小心地沾上一点,“贪婪”地送至舌尖,那别样的清香,那幸福的滋味,真可谓齿颊流芳,余韵悠长。后来市场上有卖“金丝蜜枣”的,母亲在除夕晚上再蒸这道菜时,逐渐用蜜枣代替了红枣———形不变,味相近,我们现在所能回味的,是母亲爱的味道,是家温馨的味道。
莲藕加红枣不仅可以清蒸,而且可以煲汤。莲藕营养丰富、清淡爽口,能够健脾益胃,润躁养阴,行血化淤;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可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也有煲红枣莲子羹的,泡红枣枸杞茶的,烧红枣银耳汤的,还有用红枣煨母鸡的,据说这些都是非常滋补的“美容秘方”。含辛茹苦的母亲自然没有时间,也不屑于去美容的,在她的眼中,红枣就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不仅可以生吃,而且可以制作成多种加工品,如枣容、枣泥、枣酒、枣醋、枣茶等等。看到我对美食这么兴趣高昂,母亲笑呵呵地对我说:“中秋节你一定要回来,那新鲜的枣泥月饼可别有一番风味!”
扳扳指头数数,离中秋节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呢,不过到时我一定会左手拿着贡糕,右手拎着红枣,再次风尘仆仆地回乡省亲。因为母亲经常这样教导我,在逢年过节时,既要“糕(高)来糕(去)”,更要“枣(早)去枣(早)回”……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