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5月6
星期一 第2564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白族婴儿取三名的奇趣 青山碧水映乡愁 飘香的椿芽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青山碧水映乡愁

□ 作者 周远军 2024 年 05 月 06 日 星期一 阅读:25

前段时间,有一位省外的高中同学打电话给我,说想到云南游玩一趟,并告诉我,怎么连我的手机铃声都那么动听,“有一种理想叫大理,风花雪月都给你”。半开玩笑地让我释义手机铃声,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假若你来到大理,就能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气息,随处能看见人文和自然的协调画面,就连呼吸也是美好香甜的!”

我生活在大理十几年了,每逢节假日都能见识到“游人如织”的场面,即使是平日里,也能看见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静心想想,一个地方能吸引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赏玩,必有其独特之处。

牢记殷殷嘱托,从生态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到落实,每一个大理人都背负使命参与其中,努力把山更绿、水更清、乡愁更浓写在行动上、写到心里去,把对青山碧水的钟情与眷恋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并把这一方山水视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清晨或傍晚时分,走在洱海生态廊道上,一边慨叹着廊道工程建设的不易,一边又被眼前的景致所触动。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群纷至沓来,有的在健身跑、有的在慢步走、有的在骑行、有的手持相机随时随地记录眼前的美好,真是“人在画中行,处处皆风景”。

沿生态廊道徐徐向前,不问南北、不问东西,但可看路旁芳草地,也可闻争奇斗艳的百花丛。它们有着自己的语言,点点头、扭扭腰,细语盈盈、笑靥满面。抬头瞥一眼天空,蓝天中夹杂些许白云,好似白族人家的扎染被风窃了去。云朵高远地罩在人们的头顶,不时投下几片云影,有的卧在苍山的松枝上,有的闲散地睡在洱海清波里,还有几片就掉在眼前的草地上,被一群孩子抢着捡拾。置身在这样的天地间,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经意间会遗忘倦怠和失意,身心没有理由不愉悦。

步履不歇,山水美景扑面而来。芦苇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挨挨挤挤,苇絮洁白,轻柔地飘向你的发梢、衣袂。芦苇丛中,不时有各种水鸟、野鸭进进出出,好不自在。这些鸟儿早已把往来的游人视为朋友,相遇时,特意拍拍翅膀,鸣叫几声,算是打了招呼。稍远的水面上,几只鸥鸟时而高飞、时而低徊,或是立在石头上,悠然自得。

路过一座小桥,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溪流,从溪声中便知水流平缓。溪旁坐一老者,双眼澄澈,像身旁流淌的溪水。我走上前去,与老人并排而坐,两人一边说笑,一边讲着保护洱海的点滴故事。他声情并茂地告诉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洱海边村民,洱海如自己的亲人一样,朝夕相处。曾经因为百姓保护洱海意识薄弱,随意排污,导致洱海流域污染严重。后来,随着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大家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碧水青山。

站在洱海边,西望苍山,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星罗棋布地呈现在眼前。阡陌互通、鸡犬相闻,童叟嬉笑声随风荡得很远,偶见几缕炊烟在村落的拐角升起,捎带阵阵烟火味,这是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生活气息。在入村路口,有车辆停下,车上下来的人拖着行囊,讲着异域口音,瞬间融入乡村。他们或许来自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携着诗与远方来到大理,来青山碧水间体味乡愁,或许白族村落中那几方民居能成为他们安放灵魂的归处。

连接村庄的是一片片田园,洋芋花尽情地开着,大白菜仰天咧嘴大笑,像翡翠制作的大喇叭,释放出自由的信号。勤劳的农人在田间侍弄农作物,一捆捆蔬菜整齐地待在田埂上,与大地作最后的告别。远山几抹夕阳斜斜地洒下余晖,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和湖水的味道,我走近洱海,扶着护栏眺望,水面上朵朵海菜花盛开,晶莹剔透,宛如无数繁星,在洱海的清波里闪闪发亮。海风过处,送来层层海浪,把岸边的沙滩洗涮得格外明净。

青山、碧水、乡愁……或许就是大理让人们魂牵梦萦的原因吧!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