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11月6
星期一 第2446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大地之书(外二章) 秋天的晒场 秋风起时游双洞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秋风起时游双洞

□ 作者 张 科 2023 年 11 月 06 日 星期一 阅读:19

深秋时节,我从下关乘4路公交车抵大理古城南门下。一不乘缆车,二不寻求马匹,独自从城郊的“一塔寺”出发,西行数里后,再沿着荒草野径向上攀登,两个多钟头后,汗流浃背地爬到龙泉峰山腰的僻静山峦。只见天海苍茫,整个大理坝子尽收眼底,秋风强劲且持续,周边巉岩嶙峋,霜叶尽染,恰似钱松喦老先生笔下的一幅山水画。

路更难行,只能是匍匐着前进,穿过大片半枯的莲藤后,就看到前方的凤眼洞了。洞嵌在靠南的山崖之上,由两块巨大的岩石拼成狭长的“凤眼”。在幽暗的洞底,秋阳斜斜地射入底部,亮得直耀眼。在洞壁北侧, 有数丈高的石峰夹住几块摇摇欲坠的石块,最小的也有百余吨重,令人远望生畏。悬壁高处,有极强劲的西北风灌入,直吼得山动地摇。欧阳修《秋声赋》说得好:“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鏦鏦铮铮,金石皆鸣。” 很奇怪,这般骇人的飓风,以往的游记或地方史志尚未记述之。

而洞北危崖直立,宛如被刀斧劈过一般,令人不由两股颤颤;折东豁口之处,有两块厚滑的大石案,高长丈有余。一石案稍倾斜,另一石案平坦如床,可供二人仰卧而息,它就是有点恐怖色彩的“仙人床”。据传,殉情者睡其上,可仰视到山岩上雕刻的八尊石佛,正笑眯眯地劝你回头是岸呢。当然,这只是历史逸闻,这样的事,现今早已销声匿迹了。但让人费解的是,如此悬峭之处,石佛是如何刻上去的呢?越想便越不可思议了。好在洞外是一派明媚与昌盛的光景:看看吧,那岩头长绿如水的苔藓,那石缝里诸多娇艳的野花,或白或红或蓝或黄,正闪着光泽生机勃勃地对抗着寒气;而前方幅员辽阔的苍山洱海之间,重林尽染、青松蓊郁、山头叠翠,让你在险境中看到生命珍贵与美好的意义。

走出凤眼洞北行数百米,兀然见一面巨崖当关。崖北缓坡上有荆棘小径,援此攀登就可达龙眼洞。伫立时,只见云气氤氲不绝,如烟如雾,朦胧的岩崖之间有圆石凸起,好似龙的眼窝,故其名“龙眼洞”。洞口搭二青石条,长八尺许,左石壁有“仙人桥”三字朱刻。奇怪的是,洞外无一点风,洞内却有一股冷风强劲灌出,铮铮之声令人凛然,过仙人桥就要十二分的胆魄了:风大、光线晦暗不说,单桥栏右边危崖倒竖,左边虚悬无靠,足下更是百丈深渊,便让不少娇弱者就此止步,我也是壮着胆子才过了桥。再往前走,便是更古老的历史文物“玄帝阁”。玄帝即颛顼,是上古北方五帝之一。我很奇怪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能见到颛顼,可见华夏文明的宏博精深,更可见各民族间历史文化的融汇由来已久。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一种炎黄子孙心理意识的互认与互补。 而楼阁的右上方,还有一人工凿成的石梯,其宽不盈尺,仅能用手抠住崖岩上凿出的“牛鼻窝”一步一挪,才能缓缓走完这段路程。最先看到的是文帝阁,其小巧玲珑,高瓴于崖顶之上。而玉皇阁则在极顶处,因它在碧玉崖顶端,故又称其为“凌霄殿”。站在这里,天海自是一色,那黄灿灿的秋阳像熟透的橙子,似乎伸手可及,令游客产生飘飘欲仙之感。明代诗人赵懿临此,曾触景生情,提笔写诗道:“普陀碧玉趣无穷,洱水苍山会望中。漏出云峰明灭处,龙泉波皱夕阳红。”

游龙凤二洞,一阴一阳、一明一暗、一虚一实,鬼神造化,相映成趣。虽辛劳跋涉一日,但爱山的我乐此不疲。夕阳西下,山间的风仍然啸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乐水者自然乐风。我感悟到,这秋与欧阳笔下北国秋截然不同,它触目皆是“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生动之景,全无萧条凄凉之情。这金风只属于红土高原,属于大理的苍山、洱海。怀着别样的幸福,我回到山脚时饿得厉害,但精神却一直饱满。也许,这是吸入太多负氧离子的缘故吧。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