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深秋时节,万花纷谢,故乡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却凌寒怒放、亭亭玉立、生机勃勃。鲜艳的阳光撒在那野菊花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花影。黄色的花蕊衬托着精美的花朵,更增添了野菊花含羞与豪放的性格气质。秋风掠过,空气中洋溢出清冽的芳香,沁人心脾。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境内野生菊花分布较广,人工栽培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鞠(菊)有黄花。”宋代刘蒙泉所撰《菊谱》收录菊花163个品种,成为我国首部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收录菊花270余个品种;汉代时有人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代时期,已大量种植,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战国时期,已作美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神农本草经》中有“菊服之轻身耐老”之语。明代李时珍对菊花的药用性能作了详细的考察,认为菊花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的功效。晋代士人爱菊,菊花已从食用过度为观赏,成为文人墨客诗赋吟咏和丹青描绘的对象。《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晋代陶渊明独领风骚,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重阳怜菊以抒发思乡之苦。唐代元稹在《菊花》中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云:“菊,花之隐逸者也。”写出了菊花的淡泊和超然于孤傲,使菊花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北宋李清照写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作勾勒了一串意象,帘影、风影、花影、人影,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而又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古人还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画家常将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画家陈淳曾画《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菊画珍品。近人吴昌硕,也亦画有《菊石图》,颇受世人珍视。
故乡的野菊花是自生自长在山里的野种,不仅是一种观赏花卉,而且是一种药材,可以采摘下来换钱。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秋高气爽时,我们这些孩子就忙碌着上山采摘野菊花。即使是在学校读书,随着放学铃声一响,我们就背起书包慌忙跑出教室,像一群逃出牢笼的燕雀奔向山野。在一道沟、一道坎上,在斜侧着身的坝坡上,我们跑着找着摘着,摘着跑着跳着,摘呀、摘呀,一张张脸儿喜上眉梢,一天下来可以采到十多斤野菊花,背回家晒干之后虽然只能买几角钱,可是一个秋天下来,每一个孩子都能为家里挣到几个月吃的盐巴钱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啊!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故乡的野菊花虽然花朵小,却清冽芳香,洋溢四野,寒露成霜,无损菊之清枝,它以自已顽强的生命力,不与百花争宠斗艳,甘于寂寞,勇于生存,给故乡每一年的寒秋无私奉献一点一点妩媚的景色,让人赞叹。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