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栽秧季,5月27日,喜洲镇举办以“播种文化·传耕千年”为主题的非遗农耕文化栽秧会民俗活动,欢庆一年一度栽秧盛会。
栽秧会是大理地区一种农耕文化特征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东汉末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四月夏至农忙季节举行,又名“田家乐”。2017年6月,栽秧会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为喜洲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活动,栽秧会既是白族人民与喜洲土地间独特的沟通方式,表达了丰富的白族民俗内涵,也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遵循,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敬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福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当天上午9时,参与栽秧会的村民群众早已集结在喜洲镇正义坊下,他们整齐穿戴着白族盛装、头饰,手中拿着二胡、锣鼓、木鱼等乐器,背篓里装满了嫩绿的秧苗……
随后,祭“秧旗”仪式开始,此仪式共准备了6杆“秧旗”和3个纸扎升斗。“秧旗”的旗杆为大约10米长的竹子,杆上缠绕着白布和红布,饰有彩带、铜铃和彩绸绣球,旗子上、下端的竹杆部分系蓝、绿、红彩带若干;升斗上贴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祈求丰收的吉词。
仪式现场,桌案上摆放着猪头、全鸡、水果、灯油蜡烛、香炉等祭品祭器,仪式主持人念诵着白族祭词,一旁的洞经音乐会奏响了乐曲。
“开秧门啦!”随着“秧官”一声令下,走“秧旗”活动开始。白族小伙们扛起“秧旗”,跟着“秧官”走在队伍最前面,打霸王鞭、抬摇钱树、挑“秧担”、背“秧苗”的白族群众紧随其后……长长的队伍载歌载舞、热热闹闹,径直走向秧田。
到了秧田,扛旗的群众首先把“秧旗”和升斗固定在田地里,其余群众开始奏乐诵经、念诵吉词……通过对秧田和秧苗的一番祭祀后,“秧官”宣布:“开秧门啰!下田栽秧啰!”白族金花下田一字排开,把手中嫩绿的秧苗一株株插进泥土,期待着金秋时节的大丰收。
此次栽秧会还开展了“泥腿子拔河”、捉泥鳅、“土土集市”、“亲近自然·播种乡愁”插秧互动体验、“喜相汇”文艺表演等活动。
记者 黑浩川 杨丹妮 谢华新 摄影报道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