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5月8
星期一 第2322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墨香文韵 苍山杜鹃花烂漫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墨香文韵

□ 作者 何永飞 2023 年 05 月 08 日 星期一 阅读:25

所谓对联和书法不分家,或者说二者相得益彰。书法与对联一样,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面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都闪耀着亮丽的光芒,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有汉字的地方,几乎就有书法的身影,它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不仅仅是对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还融入了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灵魂的思考。历朝历代都出现了很多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有着不同的境界、高度和智慧,比如: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颜真卿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他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他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米芾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等等。优秀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会把自己的性情和气质充分展现于作品中,好的书法作品总是耐人寻味,总是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无限的想象,既而催人奋进或启迪生命。

技术的发达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成本也节约了,源源不断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应该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它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的同时,也在破坏和损害,比如印刷技术。我们谁也无法否定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方便、快捷、高效,可以把文化成果、文艺佳作、智慧结晶等大量并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人们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思维和生活方式。但它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不愿再提笔书写,不愿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照搬和拿来主义极为盛行,这点我们过春节或别的重要节日所贴的对联最为明显。辞旧迎新,除夕佳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大门、二门、堂屋门、卧室门、厨房门等,甚至猪羊牛马圈都不能少了喜气洋洋的对联。它在增加节日气氛的同时,通过创作和书写对联呈现出主人家的美好心声和新年愿景,看到的人总要驻足品鉴和评论一番,比如对仗是否工整、用词是否准确、文采是否出众、书法是否精湛等,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喜悦感和艺术享受。可现在呢,为了图省事,很多人不再在对联上花心思,直接拿钱购买“印刷体”对联,成本也低,表面效果也不差。只是细细一看,就会发现每家每户贴的对联几乎都是同一面孔和表情,毫无新意和艺术感。其表达的意思虽然是吉祥的,没有可挑剔和指责的,但没有任何嚼头,要么假大空,要么陈词滥调,要么背离现实,有骨肉而无温度,有躯壳而无灵魂。现在很多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过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可能跟我们有些传统的丢失有关,只顾图简便,只顾外在形式和一时结果,过程被忽略,既而其中的乐趣也就不复存在。以前过年写对联那是大事,要精心准备笔墨纸砚,要根据当年的生活景象和生命际遇创作对联,要请书法比较出众的人书写,半点都不能马虎,因为它是内心的一种寄托,会让人活得更加安乐,会给人勇敢直前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看着眼前的那些“印刷体”对联,再想想往昔,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差距,不禁产生难以抑制的失落感,既而有重重忧虑盖在心头。

而在乐居民族文化园,我们看到的对联跟“印刷体”对联截然不同,每一副都有其深意和韵味,都是原创佳联,都是由书法家挥毫写就,又都刻在木板上,单单完成这些对联,所花的成本和代价都很高。有人可能会为此感到不解,甚至还会取笑主人商人出身还不懂得成本核算,不会利用现成和免费的资源,完全是傻子的行为。莫非主人真傻吗?非也,非也。上下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对联可谓浩瀚如海,经典对联亦不计其数,且很多已找不到作者和出处,总有一些对联可以为己所用,直接取之便是,何必要费那么大的劲儿。听之,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说其是盗用有点不道德,且属于违法之举,但换一种说法,是共享、分享或推广,那就无可非议,还值得倡导,还有功。世间很多时候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傻人”。“傻人”总是格外认真,总是跟自己较劲,总是有跟“聪明人”不一样的思维和行动,可众多事实证明,最终能走远的,能创造不平凡的,能流传千古的,往往是那些“做傻事”的“傻人”。艺术要有生命力,首先得是原创,且独创。“聪明人”的投机取巧、移花接木、自以为是、捷径思想等,于艺术而言,乃大忌。乐居民族文化园不是纯粹的陈列室或收藏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既要接地气,又要有高度,唤醒一些记忆,脱去一些俗气,故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不遵循艺术规律和不坚守艺术品质,在保证货真价实的同时,要耐人寻味,要有独特的魅力,要散发耀眼的艺术之光。我们应该为主人采取的“笨举”点赞,是他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让我们明白通往艺术殿堂的路并不是表面上最直最宽的那条,让我们找回丢失已久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感受到暖融融的艺术春风正扑面而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