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不禁思绪飘飞,对逝者的思念与敬意油然而生,家乡的祭祖风俗及扫墓情景便历历在目。
家乡大理喜洲的白族人家,在上坟祭祀中,对祖先的崇拜体现为一年三次扫墓。春节和十月秋收后的两次较为简单,仅备食盒和香烛,由青壮年男子少数人前往,而清明节祭扫则十分隆重。
在早些年,清明期间,宗族要择吉日,举族长幼皆至祖茔祭祀,多者数百人,非常热闹。随着时代变迁,公祭形式不复存在。现以家户为主上坟,但祭祀内容未变,既承袭遗风,又轻松自便。
农历三月的大理坝子,阳春烟景渐渐散去,可谓气清景明,既是祭祖的良辰,又是赏春踏青的好时节。上坟路上,春风拂面,田野麦浪起伏,油菜花摇曳,让人心旷神怡。前往苍山山麓扫墓的人群接连不断,一路孩子们蹦蹦跳跳,大人们有说有笑。
早早吃过中午饭的人们,到了十字路口定会歇脚。那儿摆着许多小食摊,如赶街一般。有如同蝌蚪形状的凉虾和略带黄色透明的冰粉,还有豆粉、凉粉、凉米线,以及各类糖果、饮料等,可惜现在少了那种特别好吃的苍山雪。
在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因没有制冷技术,人们便在寒冬取雪窖藏,或现时到苍山顶用隔热的办法背雪回家,卖时将雪舀进小碗,加入乌梅、糖水、香料,又酸又甜,又清凉,口感特别好,十分解暑。上坟人到了这儿已出汗,来碗雪水解渴,非常惬意。这种酸甜雪水,虽说喝了易引发咳嗽,可在当年十分受人喜爱,赢得历代骚人墨客的赞誉。如今各种饮料大行其道,这种古老的冷饮已成为怀故的情思。
到了坟山,纵目四望,山川秀美。东面的洱海光洁如镜,坝子中的村镇星罗棋布,庄稼碧绿如茵;山上松涛阵阵,犹如虎啸龙吟,杜鹃、山茶争芳斗艳,春光无限。虽说大家走了数里路程,还爬了山路,但长幼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尤其孩童们如同出笼的鸟儿,更是嬉闹不已。
过去,待敬过山神,有经验的长辈就忙着砌石垒灶,妇女们就忙于准备祭品和大家的吃喝,男人和小孩们则在长辈带领下去履行扫墓的职责。如今,大家自觉接受苍山护林防火管制严禁用火,也就少了垒灶做饭之事。
扫墓先从辈分最高者依次除去坟头及周围的杂草,后在坟头插柳,在墓楣上贴上小红纸,在坟前点上香、烧上纸钱,再在随风飘散的缕缕青烟中,敬上热茶、水果等供品。
家乡人春节给祖坟贴春联,清明贴红纸,是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在坟头插柳,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的说法,是为了避免邪侵,给子孙祈福,并提示人们要认真对待。
上新坟,主人家会邀请亲戚朋友一同前往祭扫。大家到了坟地,无不表情凝重,沉浸在对逝者的思念之中。没等祭祀开始,后人们就会泪洒坟前是常有的情景。那悲痛欲绝,令人揪心的场面,散发着浓浓的哀伤之情。
在扫墓过程中,长辈们总是年复一年地讲述祖先的言行,表达对先辈的追思和对后辈的期望,记起祖先的辛劳,缅怀前辈的功德,发扬民族的传统。
父亲曾说:“上坟祭祖的真正意义是前人做给后人看,要让后人在这无声的行为中不忘先人,学做人的道理,使祖德流芳。”此话通俗而含义深刻。
记忆中,每年清明上坟,除了扫墓时听长辈讲述先辈的故事外,我最乐意的就数放风筝。
在坟山上,各家大人会带着小孩借徐徐清风高放风筝。在蓝天白云间,有“王字”“八卦”“飞燕”“蜈蚣”“飞鹰”等风筝竞翔,斑斓的色彩漂浮摇曳,把青天装点得绚丽多彩。
山花浪漫,漫山遍野知名不知名的花儿让女孩们爱不释手,采花成了她们的最爱。
要在过去,放过风筝采过花,天已过午,饭菜也已飘香。于是,上坟的人就端上祭品,顺次在每座坟前祭拜。然后,大家席地而坐,享受祖先们用过的各种菜肴。菜式或吃“老八碗”,或吃炒菜和酸辣鱼、吹猪肝、乳扇、火腿、香肠等美味。男人们少不了要喝上两口,大家尽情宴饮,别有一番情趣。如今不在坟山吃饭,扫过墓后就祭拜,礼毕也就返回。
“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时晴时雨。记得儿时,遇上大雨,大家就找碑前墓室可以进几人的大墓躲起来。可岁月蹉跎,今天这些古墓早已没了踪影。
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就听上辈人说,早些年姑娘难得出户,伙子姑娘难能见面。清明上坟祭祖,小伙子就在路旁借机等候“相亲”,日后就托媒说合,促成良缘。此种浪漫,在今天已难以想象。
如今清明上坟,移风易俗已蔚然成风。大家只带祭祀用品和食盒茶水等上坟,晚饭回家去做。有不少还是开车前往,更是轻松便捷。
每到清明节,心中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家乡的清明节,难以忘怀!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