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答好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四道题”,把“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在抓实洱海流域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开辟洱海保护新路径。
去年2月,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带领下,全国20多家单位、200多名科技人员在洱海流域开展联合攻关,探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破解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古生村科技小院在面源污染摸底的基础上,开展了89公里的水系调查,对1566户农户进行定位,系统建立了“六纵七橫”的面源污染监测网络,选择玉米、水稻、烤烟、蔬菜等种植模式开展试验,综合考虑养分供应、智能释放、减排目标,开发了绿色智能肥料。根据现场测产,绿色智能肥处理增产31.7%,增收1697元,增产效果显著。
云南大学研究生杨静说:“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年收入三四千元左右,特别是小春的油菜,收获菜籽产量低,产值也比较低。我们通过采收一次菜苔作为蔬菜,增加相当于油菜的多功能性,油菜开花之后作为旅游业打造,最后再收获菜籽,达到增收的目的。”
洱海流域的农业绿色转型,不仅实现了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其环境保护效应也正在显现。古生村科技小院通过大春作物的土壤氮磷损失研究,对洱海流域有机肥有了进一步认识。通过开展以绿色智能肥为核心的田间试验,对作物使用绿色智能肥料,实验表明,在污染物减排方面,径流磷和COD排放显著减少,减排效果显著。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任衍齐说:“蚕豆是一个非常绿色的农作物,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产值不高,所以在绿色方面我们要尽量减少成本,减少投入,尤其是在肥料用量中减少氮磷盈余,最后再实现高产。”
古生村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承载了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家样板的重任,致力于精准防控流域面源污染、发展绿色高值农业以及传承乡愁文化的技术、方法和路径探索。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成立和发展,为农业绿色高值转型、探索“美丽洱海 高原农业——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大理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记 者 郭鹏昌 戴向晖
实习生 王 垚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