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母从乡下打来电话,说想孙子孙女了,要过来看看。母亲照例问:“缺什么,需要从老家带点啥?”儿子抢着说:“我要爷爷陪我玩五子棋,还要两个石榴。”妻子则说:“妈,给我带点香菜吧,最喜欢您种在院子里的香菜了!”父母在电话那头连连答应,从口音中都能听出他们的喜悦。
其实,在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父母要来,也会问需要什么。我们总是说一切都好,并千叮咛万嘱咐:“这里啥也不缺,啥都好,你们来就行,别掂这拿那的,又累又麻烦。”但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父母借故不来了,即使来也不会空着手,不是带了米、面,就是带了柴鸡蛋、红薯、粉条,看着他们大包小包,累得气喘吁吁,让人又心疼又无奈。
有一次,妻与儿闹别扭,儿子为搬救兵,直接给父亲打电话,说:“爷爷,你来吧,我想你了,想听你讲故事。”马上听到那边父亲爽朗的笑声:“好,好!我们明天就去。”儿子又说:“我还想吃奶奶做的蒸菜。”那边,母亲也笑着答应,我仿佛听到他俩在互相说:“瞧,我还行,孙儿还需要我。”
那一次,父母破例没有大包小兜地带东西,一进家,一人去讲故事,一人奔了厨房,那神情,仿佛年轻了许多岁。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琢磨了很久。老人到子女那里去,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慰藉。这种慰藉,既需要子女的照顾和爱,也需要认可和尊重,让人觉得他们还行、还有用。
我和妻子商量,要让老人觉得孩子们需要他们,我们也需要他们。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的改变:一是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说某些地方需要他们帮忙了,请他们来;二是主动“要”东西,主要选那些易找、易带的农产品,特别是老家院子里就有的瓜果菜。
这两招果然见效,明显感到父母来得勤了,心劲足了,情绪好了,笑声多了。
其实,我们只是为父母提供了一个爱的借口。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