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之于当下,像一卷落满灰尘的旧书,很少有人还在坚持写日记。微博、QQ说说、微信朋友圈,属于书写的内容越来越少,在一个视频和图片充斥的年代,日记这种个性化的记录与心灵思索的表达模式的衰落势不可挡,然而,也正是这种思考的隐退,正好折射出时代浮躁的影像。
在2022年最酷热的季节走入梅·萨藤的《独居日记》,她让我收获了这一季足够的安静。梅·萨藤1912年5月3日出生在比利时沃德尔哥摩。1916年随父母到美国。她是美国颇有声誉的日记体作家、小说家和诗人,她的日记系列有《独居日记》《海边小屋》《过去的痛》《梦里晴空》等。《独居日记》记载了从1970年到1971年作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纳尔逊失意的隐居生活,记述了她在这段困惑时间里表现出的脆弱及富有魅力的个性。
梅·萨藤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长期以来,她与另一个人的每一次会面都是一种冲突。甚至最简单的谈话,她都会回味得精疲力竭。而最厉害的一次冲突一直使她不能自拔,折磨他人,也折磨她自己。书中也多次提到,她容易动怒,很难与人相处得来,抑郁正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啃噬着她的精力。这些并没有让我远离她,相反我很想靠近她,对于敏感的人来说,独居会带来放松,也会催生出许多的思考。在《独居日记》里,她说:“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我的理解是,独处中她会关注更多,比如屋子的温度、花开的样子,到个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外探索到内心的探索,是治愈自己的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直到真正走出孤独。
从《独居日记》中,也可以看到梅·萨藤是一个无比真诚的人,真诚面对他人,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正因为这样,她才会写出《独居日记》这样的作品来。
敏感的人给周围的人真的会带来不小的困扰吧,我也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对我说,你太敏感了,想得太多了。也常常会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明明很好的一件事,莫名其妙被我搞砸。敏感的人容易伤到自己,也伤到身边的人,这也是我的亲身经历。为此,长时间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独处。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一样,我们可能有和梅·萨藤相似的经历,那么她的文字就有了治疗的效果。
我一直在想,有机会我也要像梅·萨藤、梭罗一样试试独居,一年、两年。无比期待。
梅·萨藤是一个很爱花的人。她经常自己选种、栽培、采摘。书中有段文字写道:“桌子上有几枝粉红色的小玫瑰花。奇怪,秋天的玫瑰花看上去常显得悲哀,凋谢得早,花瓣边缘会显出冻伤的颜色,而这些玫瑰花却粉红得可爱、鲜亮,令人咏叹。独处时花才显得可见,我可以留意它们,感到它们的存在。”从对玫瑰花的描写,可见梅·萨藤对事物的观察多细致、感受事物的情感多么丰富,细节透露着她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与笃定。她甚至说:“没有花,我不能生存。为什么这样说?部分原因是它们在我眼前变化着,它们的生存只有几天,这使我与过程、成长、消亡紧密联系着。在它们的运行中我漂浮着。”看似平静的生活,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有一个院子,种花、种菜、喝茶、养猫,远离世俗,远离消耗自己的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是当下很多人的追求。
看似独居的梅·萨藤,并不是概念上的孤岛。她独居时,好友来探望她,她也会去探望好友,她种花、出游、写日记,坦然剖析自己的内心,她对自然的感受、对花的热爱、对文学的感悟、对自我的认知毫无保留地分享讲述,就像赤裸的女人站在阳光下,让人们看到她美丽的身体和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正视内心。
在一个缺乏慢阅读慢写作的时代,《独居日记》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舒展心灵的范本。慢下来吧,回到生活本身,回到自然本身,感受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细微的美好,一颗植物种子的能量,一朵花开的惊心动魄。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