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7月11
星期一 第2121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指甲上绽放的凤仙花  鲁史,在时光之外 指甲上绽放的凤仙花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国立艺专在滇池古渡的时光

□ 作者 汤云明 2022 年 07 月 11 日 星期一 阅读:20

在滇池东岸的晋宁区安江村,这里曾经是滇池重要的古渡口,现新建成“国立艺专旧址公园”,打造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有古井民居、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的乡愁之地,也揭开一段尘封了80多年的往事,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滇池古渡的时光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入侵上海,杭州危急。已创办10年的全国最高艺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奉命撤离,由校长林凤眠、滕固,教师潘天寿、吴弗之、张振铎,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彦涵等率领全校师生两百余人,由浙赣入湖湘奉命至沅陵,与正在内迁途中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

国立艺专师生在抗日烽火中辗转流离,一路西迁,于1939年2月陆续抵达昆明。在昆明城区办学近一年后,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以及分散资源、保障师生安全和教学场地的考虑,决定把艺专搬迁到昆明郊区30多公里外的呈贡县(现为晋宁区)滇池边的安江村,借助该村地藏寺、玉皇阁、土主庙、大佛寺、观音寺、龙王寺、后稷官、清真寺作为各系教室,师生则分散借居在民房。之后,艺专师生课余深入民间,宣传抗战,播撒教育种子,并由学生刘鸿达等人举办安江民众夜校,免费教育当地失学儿童。当地居民称之为国立艺术大学,传颂该校给晋宁带来了灵气。

国立艺专所在的安江古渡是滇池东岸重要的水路码头。明崇祯十一年,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至此,自安江古渡登岸,寻幽探胜20日,与唐大来(担当和尚)一见如故,结为至交。艺专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年底在安江村办学,主学校位于村子中部玉皇阁,四周为荷塘,只有一条小路与村子相连,远远看去犹如一个小岛上耸立的仙阁、城堡。

艺专在安江古渡玉皇阁办学的一年里,先后有30多名教师和300多名师生来到晋宁。对于这些冒着战火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来说,安江村已经是难得的“圣地”。在这里,教学活动有序恢复,公共课程开设了美术史、艺术理论、外语等,专业课开设了国画课、人体画课、文学课等,学校还有图书馆、医务室,学生生活得到了保障。

来到地处偏僻且封建传统浓厚的农村,最大的难题是寻找人体模特,教师们需要在村子里寻找并说服当地男女前来当人体模特。我国著名当代画家吴冠中在《安江村》一文中回忆道:“在杭州时,招裸体模特儿只需登个小广告,应聘者甚众。迁至湖南沅陵及昆明上课,为模特儿问题就费过很大周折,不能挑三拣四了,只要有人肯干就不容易。今年内搬至安江村,情况更困难,女的暂时先穿短裤,将裤脚尽量卷高些,以后由女同学步步做说服工作,男的较为大方。须知,课室是设在大庙里,我们当着菩萨的面画赤裸裸的男女,情况既尴尬又严峻,最后校方只得设法用木板、布幕之类将菩萨封闭起来。安江村的佛寺被强迫作了巴黎的蒙马特,而其时昆明还在日机轰炸的威胁下度日。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态。”

中共云南省委运用“读书会”形式与国立艺专进步学生接触,在艺专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基层组织。1940年8月,上级党组织从“民先”中秘密吸收学生陈明、李玄剑、谭兴铮3人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国立艺专支部,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国立艺专在安江办学期间,创作了校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歌。他们还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分会”,利用木刻独有的普遍性,唤醒、鼓舞民众投身抗战。先后举办画展六次,创作出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使抗战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1940年8月6日,日军攻占越南海防,一时云南防务告急,于是,国立艺专于1940年迁往四川璧山县。1941年,国立艺专再次迁至重庆沙坪坝的磐溪。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于1946年迁往杭州,完成历史使命。此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分开办学,分别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

虽然时间不长,但国立艺专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间的教学及艺术活动,是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国立艺专师生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实现薪火传承的爱国情怀。国立艺专与这个滇池边的渔村结下了一段奇缘,潘天寿、吴冠中、董希文、张权等一大批中国艺术泰斗、巨匠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身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吴冠中在1978年6月13日探访安江村的日记中写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故乡,向父老们探问自己的家……”2019年2月,国立艺专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晃80年过去了,国立艺专旧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及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它以保存的完整性、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鲜明的独特性,像一颗种子或者说文化符号,深深地印记在晋宁人民的心坎上,是晋宁除了古滇文化、郑和文化之外,近代历史上又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