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南的《织色入史笺》探讨的是颜色背后的中国古代文化。
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只有五种:赤、青、黄、黑、白。五色系统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与当时盛行的五行理论互为表里,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由此,本书内容上分了五篇:红色、青色、黄色、黑色、白色。
有意思的是我最先读的是青色,因为看了舞剧《只此青绿》,一群青衣少女翩翩起舞,是水,是山,是天空……印象太深刻了。缘起于九百多年前,宋朝少年王希孟用石青石绿绘了《千里江山图》,那是曾经少年的山河。九百多年后,《只此青绿》阐释了画里的青绿传奇。
青,是什么呢?
古人所说的青色,有绿、青、蓝乃至黑等诸多颜色,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认。古人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据生活经验,以实物与青相连指代颜色,就有了鸭卵青、天青、蟹壳青、鸦嘴青等名称。
蓝,在很长一个时期,不用来表示颜色。蓝的本意是指蓼蓝,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西周设有“掌染草”一职,是掌管染料的职位。《诗经·小雅》中“终朝采绿”“终朝采蓝”,都是代指植物菉草、蓼蓝。大约到了隋唐年间,蓝才由植物引申为与绿色相连接而又相区别的蓝颜色。
翠,除了表示绿色外,有时也专门用来形容颜色鲜明。一次陆游到成都,见一家绸缎铺写着“郭家鲜翠红紫铺”,询问当地人,得知鲜翠是四川话里形容色彩鲜亮明快的词,于是大喜,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说,终于知道东坡为何说牡丹“一朵妖红翠欲流”。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呀,所作的诗词难免受到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
……
颜色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作者以颜色为线,把颜色融入到一草一木一诗一文一衫一袍一画一瓷,让抽象的颜色有了具象,让我在区别每一种颜色的同时,了解到某个历史时期的风物和历史掌故。比如,造字上,青为象物之生时色也,所以青色在古人眼中,便成了春天的象征。先秦时,把春天称为“青阳”,春天还有比“青阳”更流行的名称,乃是“青春”。“青春”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里。“踏青”一词出现较晚,大约形成于唐代。比如,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美丽的少女古人称作青娥。青娥用蓝草、黛石、螺黛画眉,因黛石、螺黛画眉,并不是纯黑,而是略带深绿,因此称为“翠眉”。为把漂亮的眉形标示出来,唐玄宗命宫廷画师画了一幅《十眉图》: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单看名字,就可想象唐代女子的风流婉转,是如此丰富、优美。而与“翠眉”大约同理的“青丝”,是形容女子长发之美。比如,青色是古代时平民的衣着最常使用的颜色,《通志》里说:“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此外,周礼要求孟春之月天子要穿青色衣服,以青色马驾车,用青色的旗帜。汉代从皇后到二千石俸禄的贵妇都有蚕服,是春天举行仪式祈祷桑蚕养殖平安顺利时所穿的礼服。《后汉书》说这种礼服有的是“青上缥下”,即上衣青色,下裳缥色;有的则是“纯缥上下”,即全套都是浅浅的绿色。比如,帛书造型上多以卷轴的方式出现,卷轴由卷、轴、缥、带四部分组成。缥为不作中轴的这端,粘上一片质地坚韧的青色织品,卷起来后缥会在最外面,形成一层对帛书的保护。缥头往往留有丝带,可做捆扎之用。捆扎好的帛卷,还会放在以缥制成的青色丝囊中。这种丝囊,称“帙”,也有人形象地叫它“书衣”,即书的衣服。比如,山水画里的金碧山水,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了泥金一色,由此有了金碧辉煌一词。大青绿山水多勾廓、着色浓重、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则是在水墨淡彩基础上薄施青绿,温蕴俊秀。比如,青色是程派青衣,是天高云淡,是中国文人的色系等等,可见青与诸多文化载体相联系。
当然,在《织色入史笺》里,除了庞大信息量让我惊叹外,还看了不少的古画古书古瓷,《千里江山图》就是青绿山水的扛鼎之作。戏曲中的青衣也是极美。看不够的是汝窑的“雨过天青”,而“天青色等烟雨”一句道尽了氤氲青花的所有美。
可以看出,《织色入史笺》体例上,先从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溯本源;再分门别类讲述由此生发出的典故,阐述色彩渗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
阅读《织色入史笺》带来的启发是,颜色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读书认色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力量,就够了。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