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邑乡始终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推进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富民产业,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以“五个着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着力“建机制”,组建机构压实责任。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常务副组长,行业部门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太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领导。3个安置点建成后,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组继续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全乡干部职工和村组干部积极响应,各村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联系、乡挂钩村工作组负责制,搬迁户主动参与,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格局。
着力“建好村”,打造特色宜居村庄。通过争取专项易地扶贫建设专项资金、整合乡村振兴资金、争取行业扶贫和上级部门帮扶资金等形式筹集资金约1200万元,实施集中安置点场地平整、道路建设、管网配套、绿化亮化等2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点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着力“能发展”,因地制宜培植产业。“能脱贫”“能致富”“能发展”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的最终成效检验标准。太邑乡结合整乡推进项目,按照1.2万元/户标准兑付产业奖补资金39.6万元。江星安置点7户每户建设10平方米厩房,用于后续养殖业发展。巩固既有产业,发展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170多亩、核桃种植130多亩;发展猪、牛、羊等养殖100多头,中草药材种植0.5亩;深挖特色文旅产业,挖掘者摩村红土坡安置点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近郊游、乡村游、周末游,探索农村旅游发展。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方式,让每一户都有一项增收致富的主业,掌握一门就业创业的技能,实现稳定增收,形成“易地搬迁+技能培训”“易地搬迁+就业”“易地搬迁+种养殖”“易地搬迁+基础设施”等多种发展模式。
着力“扩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继续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抓实“1232”就业工作机制(搭建1个平台,突出2类重点,建立3项措施,实施2个转向),丰富劳务技能培训工种、拓展培训领域,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户均至少1人接受技能培训的目标。建立劳务人员和劳务用工信息台账,及时推送就业信息,进行免费就业引导;强化信息共享,将者摩村分散式传统劳务输出模式向公司化、经纪人式劳务输出模式转变,培育形成劳务输出产业化。截至目前,共有123人外出务工或乡内就业,其中乡村公益岗9人。
着力“强治理”,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做到有组织,3个安置点分别成立党支部,并配备6名村庄规划管理员和9名乡村公益岗,统筹开展对安置点的日常管理、保洁和建房管控等工作。做到有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清洁”制度和专人巡逻制度,提高易地搬迁点基层治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做到有氛围,在红土坡安置点、己早安置点开展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推进宜居家园建设,投入150余万元建设了2个活动中心,提升搬迁群众的满意度、归属感、幸福感。目前,安置点的生产生活已步入正常模式,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升,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从“迁入”到“融入”再到“融合”。
本报通讯员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