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这部书中,吴敬梓用才情横溢的笔墨写到了许多当时的寻常生活,比如,写南京城在每年的四月半后,桨声如歌、流水淙淙的秦淮河上的风光就越来越好,乘船在秦淮河上游赏的人们喜欢在船舱中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子上摆着宜兴紫砂壶,还有细瓷的杯子,烹的是上好的雨水毛尖茶。
寻常人家已是这般讲究,难怪《儒林外史》中的杜慎卿由衷地感叹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六朝烟水气,就是一份寻常日子里的优雅。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儒林外史》这部书中,竟然写到两个挑粪桶的人在干完活后,还相邀着一起去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黄昏时分的夕阳,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处处雅致、处处美好。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这部书里,写到了吃饭饮酒时用的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写到秋日吃螃蟹宴,作菊花诗,也是非常雅致的。曹雪芹写到,林黛玉要饮酒,她“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鬟要给她斟酒,她说要自斟才有趣儿。那个“海棠冻石蕉叶杯”置于唇齿间的感受,想必一定是很美很美的,而其中的这份美,大概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要说起来,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从口腹之欲提升到精神上的优雅享受,是古人的一大创举,令人佩服。
关于日常的生活用具,明朝大才子袁枚曾经不无感叹地说:“美食不如美器。”宋朝的时候,官窑和私窑日渐增多,精美的瓷器纷纷出现,它们薄如纸、细如玉、美如画,从达官贵人之家逐渐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后来,有些讲究审美愉悦的老店里依然用青花瓷的餐具,盛上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还有青碧的黄瓜和葱叶,以及玉色荷叶饼,清爽而生动,悦目而赏心,实在是一种优雅。
若是在炎热的暑日里,这样的食物和器具不仅能驱除暑热、增加食欲,而且更是一种美的展示,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愉悦。
可惜的是,古代传统的文化随着后来人生活的粗鄙而日渐衰落,以致于今天有些人却想要从外国人那里去重窥往昔优雅的生活影子。
不过,如今也依然有努力追寻文化传统的人。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江南一个古城里的年轻人将文房四宝变成餐桌上的调味罐,这创意的确不错。想一想,从砚台一般的调味盘里夹起一些菜肴,慢慢放入口中咀嚼,美味仿佛有了王羲之书法的韵致,定然回味无穷。芬兰的建筑大师和设计师奥托说:“每天要用的东西,更应该合乎人类的感觉。”合乎人类的感觉,就是给人的那种最美妙的感觉。
遥远的古代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乏精致和优雅,寻常百姓也很讲究居室的格调和器具的精致,民间的生活里也弥漫着丝丝缕缕、绵绵不断的优雅气息。美是无法阻挡的,美的传播也是无法阻挡的,当初明朝的皇宫里严格保守着景泰蓝制造的配方,但是后来景泰蓝却仍然流入了民间,并成为寻常百姓可以欣赏到的人间之美。
其实,在寻常生活中,有一些精致和优雅也不仅是未尝不可的,更是必须的。人离不开优雅之美,美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创造的源泉。
说到底,优雅其实就是寻常尘世里不可或缺的亮丽色彩,有了它,寻常的生活就犹如玉碗盛雪,一片旖旎,一片莹润,变得美不胜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