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1年12月14
星期二 第1982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清空之美 井边的时光 冬天的树不说话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井边的时光

□ 作者 张凌云 2021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二 阅读:28

在我居住的这座江南小城,仍可以经常看到水井。

它们呆在一些老旧的小区中间,或者自建的私房前面。通常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当我从喧嚷的大马路抽身离去,拐进某个显然有些年岁的老小区时,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会出现一口水井,然后是第二口,第三口,提醒你它们并不孤独,也不会被人遗忘。

那都是一些水泥井壁,虽谈不上有多老,毕竟也有三四十个年头了。它们一般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跟那些不高的四五层楼房一起,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和荣光。每当看到它们,我浮躁不安的心会沉静下来,视线迅速被那些斑驳的墙体和铅灰的井壁所吸引,再慢慢落到地上,牵拉得脚底走不动路。

我常会盯着一口水井凝视半晌。从前慢,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可再慢也不会慢过一口井。看着那口井,周围不大的庭院,窄窄的巷道,偶尔还有蔷薇花攀爬在铁栏杆上,我觉得时光真的就慢了下来,汽车的呼啸甚至人声都听不到了,似乎有一张看不见的网,将我整个罩回了从前。

小时候,老家的院子也有一口井。那时应该已通上自来水了,但井水带给我们的温馨记忆,远比自来水更为难忘。夏天,会将西瓜浸于其中,或是用井水浇洒庭院,别有一番清凉;冬天,用井水洗衣服、洗碗,比刺骨的自来水更为舒适,遇上一些特殊情况,如停水、检修,或是水龙头被冻住了,井水能发挥救急作用,大派用场。总之,作为一汪取之不尽的活水,那口井就像一位忠实的保姆,陪我度过了最珍贵的年少时光。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老家也另造了新屋,离开了那口井。有许多年,我的眼帘里不再出现水井,走过的几个城市,很难再见到它们,即使是重回老屋,也只是当作旧时光的见证而已。只不过随着年龄渐长,当我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多地走进所谓老破小,目光一次次被那些顽强的水井撞得无法挣脱时,我才日益感受到它们在我心中的份量。可惜的是,我从来没看到井边有人,井壁也始终是干干的,不带一点水渍,它们似乎就只是旧时光的见证罢了。

但是,我错了。那是一个冬日的上午,我又一次走进某个老小区。天空很蓝,两排高大的梧桐树立在一条无人的小巷两侧,尚未落尽的褐色树叶被阳光裹上了一层迷人的光辉,场景极像中学时见过的一幅风景画。再往里走,见到了两口并列的水井,比此前见过的要大一些,更意外的是,井边有人。

是两位大娘。一位在拾掇着薯类样的蔬菜,一位在浆洗着衣服。起先我以为她们是外地人,外地人节约用水会这么做,但仔细听口音,她们是本地人,这是两位普通的本市居民,在水井边继续她们循环往复的日常人生。

我在感动中有些释然。我终于又见到了活着的水井,它不再是让我们缅怀过去的纪念物,而是不竭的生命之泉。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总有一些会再次激荡清泠的水波,就像我们回不去的过去,总在某个地方会响起幽幽的回声。

是的,它们和我见过的所有水井一样,犹如一个个时光踩下的脚印,不是绵延在岁月深处的省略号,而是突然会将你的灵魂打湿的着重号。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