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和顺古镇,犹如走进一幅静美的水彩画,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嘎然而止,时间在这里停留。那蓝天,蓝得纯正;那田野,绿得动容;那水塘,亮得耀眼。还有那古建筑、古树、古牌坊、古祠堂、古街道、古石桥等,无不吸引眼球,无不牵动心灵。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落满阳光,落满岁月的音符,一头连着厚重的历史,一头连着美好的未来。错落有致的街道织成一张大网,网住一代代和顺人的欢声笑语和梦想,网住一团团时代的风云和记忆。
懒散睡在街道上的狗,收起了警觉性,在这里,它们不再是守护神,它们也是生活的享受者。所有的敌意已被翻到了时光的背后,来者都怀着一颗善心,谁也不会伤害谁。
洗衣亭依然伫立在渡口处,一群身材婀娜的女子在漂洗衣服,脏物能洗去,而内心的那份牵挂和思念却怎么也洗不去。阵阵涟漪能锁住天上的白云,却锁不住郎君的脚步。为了生活,他们走南闯北,留给爱人的是一个个无眠的夜晚。
年近古稀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家门口,脸上堆着笑容,可怎么也遮盖不住光阴踏过留下的沟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不喜不悲,世间的离愁别绪和得失成败,他们都已看得很透彻。
在和顺,我们可以找回自己,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栖息,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享受一种天伦之乐和纯粹的幸福。
和顺之美,美得自然,美得独特,难怪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来和顺后会情不自禁地吟诗赞美,称和顺“绝胜小苏杭”。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有文化会给人一种荒芜感。和顺的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还融汇了各种文化之精髓。六百余年来,和顺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同时,兼容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文化的力量和影响,让和顺人才辈出,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有翡翠大王张宝廷,有“桥头老爷”寸玉,有辛亥元老寸尊福等。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被列为国家公共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戊戌变法新思想的影响下组织了“咸新社”读书会,后来又在十字街租用了一间铺子成为书报社,最后在先进组织“崇新会”的鼎立相助下于1928年正式扩建为和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
正如熊庆来题词所言,和顺图书馆就是“民智源泉”。和顺人向来有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人们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就到图书馆的灯下读书。有些放牛的人经常是清晨把牛赶到山上吃草,然后自己回到图书馆看书,等下午又上山把牛赶回来。和顺人知书达理,有远见,有超前的思想,与知识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不无关系,而图书馆就是他们智慧的源泉。
都说和顺是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数百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走夷方”。和顺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离缅甸才70公里。长期以来,中印缅之间通过西南丝绸古道进行国际贸易,以及文化、外交、军事、宗教的交流,和顺是这条古道上的枢纽,一直非常兴旺。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诗句:“有女莫嫁和顺乡,才是新娘又成孀,异国黄土埋骨肉,家中巷口立牌坊。”可见当时有些和顺女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和顺的很多男人都经商,一年四季奔走在外,他们把玉石生意做到印度、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地。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身在异国他乡,要回一趟家实属不易。这样,很多和顺女人只能独守空房,夜夜承受寂寞的煎熬。?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