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乡人翘首期盼的建于民国年间的大理喜洲苍逸图书馆浓重复启,庆典仪式在通过修缮提升后的图书馆内举行。作为生在喜洲、长在喜洲的笔者,不禁喜出望外,沉浸在家乡的历史长河和儿时的记忆中。
喜洲苍逸图书馆,由云南早年著名实业家严子珍先生捐资,于上世纪30年代末建成开放,在大理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喜洲商帮在晚清至民国年间,作为后起之秀雄踞滇西。白族人严子珍创立的“永昌祥”商号在云南工商界、金融界颇有影响,而且他本人仗义疏财,情系家国,热心于慈善公益。在他年逾古稀回故里颐养天年时,又挑起了镇教育会委员的“重担”,倾心于家乡的文化教育发展。1937年,喜洲淑川女子小学建成,他便与社会贤达们商议,要用西侧的空地建图书馆,得到了一致赞同。
严子珍认为,我国自古雅好藏书,但都是私家所藏,未尝服务于公众,存在富者有书而不能读、贫者想读而无书的状况。政府虽倡设图书馆,然而为数廖廖,且设于通都大邑,一乡一村闻所未闻。喜洲虽是一镇,明、清两代魁儒迭出,清代以后教育日益发达,学校多所,但图书馆还缺少。学校之功巨大,而图书馆的补助之力也不能缺少,必须重视。于是,他慷慨捐资,于1938年1月动工兴建,翌年9月竣工落成,实现了多年夙愿。图书馆取名“苍逸”,是取自他的别名“苍逸老人”。
在1940年元旦举行的隆重开馆仪式上,大理各界人士咸集,称赞建馆为“嘉惠后学者可谓至矣”。清末举人、白族著名学者、解放后被聘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的赵甲南先生不负众望,撰成《新建苍逸图书馆记》的碑文,记述了严子珍建馆的初衷、意义及实况。先贤之远见卓识和开明慷慨,跃然于字里行间。并题贺联:“落成于二十九年,此馆可永存不朽!搜集有三千余卷,何人能遍阅无遗?”表达了乡人对图书馆建成的赞美,对发挥传播知识、启迪民智功能作用的殷殷期望。今天读来,令人感佩!
苍逸图书馆共耗资124362元新币,占地约5亩、馆舍19间、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最初置书3046种、10613册。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万有文库》等,又有《中学生杂志》和《国文月刊》《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等,包括了古今中外名著、典籍和科学文化的启蒙读物,适合男女老幼阅读。内置的科学馆陈设有许多进口仪器、动植物和矿石标本及科技图片等。图书馆开办,受到了由武汉迁来喜洲办学的华中大学师生、当地中小学师生和社会读者的欢迎。
其馆为中式建筑,飞檐斗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外有汉白玉围栏雕龙刻凤,清新典雅。四周杂莳花木,可供玩赏,还建有一座“文惠亭”,可资休憩。其馆与小学中西有别,却又融为一体,是中外文化典型的结合,反映了先辈开放的思想观念。
该馆坐落于市上街上段,在象征喜洲而挺拔别致的那棵大青树北侧,与古朴的寺院、戏台和“正义门”相邻,与传统的亭廊、小桥流水相组合,尤其一只只体态轻盈优雅的白鹭在树上起起落落,极富诗意,营造成一道典雅秀丽、和谐壮观的绝妙美景。
图书馆有规范的管理,聘请毕业于清华大学、时任五台中学校长的杨伯仑先生任馆长,下设职员3人。在建馆初期的1940年,年经费1000多元,后逐年增加,均由严家支付。
新中国成立后,该图书馆由政府接管,于1954年初撤销,藏书并入大理县图书馆,房屋转由小学管理使用。1963年,笔者进喜洲二完小就读,初小教室和少先队活动,用的就是那宽敞的馆舍。
2000年后,为重新开放苍逸图书馆,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图书征集活动,并逐步恢复了图书馆的部分功能。
苍逸图书馆,寄托着先贤对家乡、对后代的期望,是喜洲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是云南乃至全国都稀罕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也是大理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曾为启发和传播科技文明,推动白族文化勃兴与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如何保护利用好这座昔日的图书馆,是喜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再搁置的问题。但要面对网络阅读日益便利、纸质书阅读受到严重冲击的窘况,让老馆换新颜得到发展,唯有创新注入活力。
为此,苍逸图书馆的管理单位结合其历史属性,引入实体书店,以“委托运营服务”的管理模式,既保留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扩大业务范围,书籍以免费开放与售卖相结合,来探索发展之路。
如今,苍逸图书馆不止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远离纷繁闹市的清净之地,有品质阅读、文创生活、儿童空间、休闲茶歇、文化沙龙等多种业态并行的体验空间。我们相信,现代版的“苍逸图书馆”会为喜洲的文化复兴、为古镇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焕发出昔日的荣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