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初的印象中,米粉和粉条绝对是两个概念,确切地说,米粉是粉条的原料之一,粉条是米粉的衍生产品。而在桂林,我的经验主义犯了很大的错误,因为服务员端放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碗细细的、长长的、白白的粉条,其形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粉丝十分相似。于是赶紧拿起筷子,像平时吃粉丝和面条那样,裹了又裹,缠了又缠,结果却是十分尴尬,送到嘴里的始终只有寥寥几根。热情的老板娘过来招呼说,桂林人把吃米粉不叫“吃”,而叫“嗍”——米粉细长而润滑,轻轻一吸便进入了口中,甚至不需要咀嚼,丝毫不费力气。如法炮制了一番,果不其然,齿颊很快就流芳了,看来吃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个“嗍”字用在吃米粉上,既形象又贴切。
桂林的米粉店遍布大街小巷,即使是最为偏僻的胡弄里,它们也绝对以坚守的状态伫立在那儿。不过,大多数米粉店比较简陋,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墙壁上安装着几个摇头电扇,仅此而已;当然,也有装潢非常考究的,尤其是在阳朔县城的西街,那里简直就是米粉比拼的大舞台,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去尝鲜解馋。我们所选的这家店铺尽管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可是来来往往的食客依然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在与客人的交谈中,我们这才了解到,原来桂林米粉历史悠久,起于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下令开挖灵渠,由于兵士工匠多为北方人,喜食面条,为尽可能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聪明的厨师将南方大米磨成细细的米粉,然后通过几道工序,将其压榨成面条形状,桂林米粉正是由此而来。
大多数食客对这几道制作工序充满了好奇,叽叽喳喳讨论过没完,我自然亦在其中。好客的老板娘仿佛洞若观火,她二话没说,径直将我们领进后厨的作坊参观。桂林米粉的原料主要有两类,即米粉条和卤菜水。制作米粉条的工序比较复杂,先将上好的大米磨成浆汁,然后装进布袋中滤水,等到浆汁半干后揉成面团煮熟,再通过机械压榨成丝,这样的米粉叫原汤米粉。熬制卤菜水更有讲究,一般要放入十来种香料,如八角、罗汉果、冰糖、生姜、胡椒、草果、陈皮、酱油等等,将这些配料放在一起,用小火慢慢炖上几个小时,待浓香四溢,卤菜水变成深咖啡色便大功告成了。至于辅佐的卤菜,也无非是牛腩、牛烧、鱼丸、贡丸、酸豆角、酸辣笋丝之类,并且这些都是免费的。
我所居住的小城,也有一家专卖桂林米粉的,回来之后过去尝了几次,总觉得其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余韵和又酸又辣的口感。这不禁使我有点懊悔自己在桂林呆的时间太短了,否则真的会像陈毅元帅那样发出由衷的感慨:“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