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撒落在洱海的水面,人们划着渔舟,撒网捕鱼,或到地里耕种。村子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鸟儿在屋顶欢跳,牛羊拥挤在窄窄的巷道里,唯恐错失带露的青草。老人在门口的石墩上沐浴着阳光,或打扫院落,小孩在房前屋后追逐打闹,或在学堂里诵读圣贤书。日子不紧不慢地往前移动,没有喧嚣,也没有太多的诱惑。这就是双廊的本来面貌,或说原来状态。
双廊古称“栓廊”, 用大理白族话说,叫“爨奴”。其北有萝莳曲,南有莲花曲,同时被金梭岛(即南诏风情岛)、玉几岛(本名天生营)环抱于二曲之间。清咸丰年间,人们认为“二岛” “二曲”都是“双”,于是将“栓廊”改名为双廊。翻开历史,双廊也属于不平常之地,大理地区重要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明发祥于此,唐宋时期南诏国的水军驻扎在这里。还有众多名胜古迹,比如:玉几庵、正觉寺、金榜寺、飞燕寺、景帝祠、青上摩崖石刻等,文化底蕴之厚实一点不输于大理的许多地方。
来双廊,很多人都会到玉几岛走走,此岛可谓双廊的主心骨,或说是灵魂之所在。玉几岛过去是一个荒岛,新石器时代虽然已有人在此捕鱼,但没人居住。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在岛上的玉几岛属于皇家寺院,是大理国建国后修建的,第一位王妃杨桂仙在庵中出家坐禅。清朝乾隆年间,渔民赵五全来到玉几岛捕鱼,看到无人在岛上居住,而这里又是捕鱼的好地方,就决定安家落户于此。建于公元1923年的赵氏宗祠,完整地记录着赵氏家族的繁衍情况,赵氏宗祠里石碑上刻着赵氏十二代族谱,每家每户的人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和位置。据载,赵五全定居在玉几岛后,生有一女一男,女名是赵应妹,男名是七月保,女招来岛依旁李五月生,取名为赵贤乐,从此该族分为大小两个支系。发展到现在,玉几岛上已有140多户,500多人口。李五月生功在国家,官封为三星太子,遂被尊为大支的祖宗,小支仍尊赵五全为祖宗。二位尊像皆供奉于宗祠内,重要的节日,村民们都要到宗祠里祭祀祖宗,一方面是缅怀,一方面是祈福。
赵氏家族是渔业世家,捕鱼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洱海对人们的馈赠,鱼肥日子美。那时人们捕鱼使用的是传统渔具,没有太大的杀伤力,而且没有太多的欲望,只要捕到的鱼儿够生活就收手,如果捕到小鱼,往往会放回洱海,所以鱼儿总是捕不完,生活总是鲜活无比。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以捕鱼为生计的人们渐渐改变发展方向,以求更快更好的生存之道。到现在,玉几岛依然继承祖业,依然以捕鱼为业的只有赵克明一户,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记忆中,人们对洱海充满敬畏,认为洱海里住着“水阎王”,平常的生活垃圾,谁都不敢往洱海里倒。人们在洱海里游泳,也从来不敢在里面大小便,都要跑到岸上解决,就怕冒犯到“水阎王”。正是这样,洱海的水质都特别好,口渴了,直接在洱海里喝几口水也无妨。
有一张关于玉几岛的老照片,拍摄时间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果不细看,或不知道底细,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双廊的玉几岛。水还是那片水,山还是那座山,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面貌却天壤之别。整个玉几岛坐落在洱海里,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岸边,岸边是农田,见不到华丽的色彩,村子古朴而宁静。旁边的南诏风情岛(原为金梭岛)是一片荒地,照片应该拍摄于冬季,上面枯草凄凄。几艘小渔舟荡漾在洱海里,荡漾在纯粹的蓝里,貌似有原生态的渔歌从照片里传出来,直抵心灵深处。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