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12月14
星期一 第1740期

大理时讯综合新闻 王树兴:为了心中那湖碧水 杜富佳: 青春之花在“疫区” 绽放 图片新闻 大理市脱贫攻坚政策解读

第3版:综合新闻 PDF原版PDF下载

王树兴:为了心中那湖碧水

2020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一 阅读:26

“希望过几年,自己干不动的时候,洱海已经变回自己儿时记忆中的模样——碧水蓝天,湖面上三三两两的小船,大人们撒网捕鱼收获满满,孩子们在湖边草地里欢快地玩耍……”望着洱海,喜洲镇滩地管理员王树兴动情地说着。

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王树兴,对洱海有着一种天然的眷恋。每天在湖边巡查,捡拾环海西路上的垃圾,劝导乱丢垃圾和污染洱海的游客,划船打捞死亡水草,保持滩地和水面清洁……虽然岗位比较平凡,但他一干就是17年。17年里,6200多个日日夜夜,不管寒来暑往、刮风下雨,他始终坚守在洱海保护一线,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守护着洱海的清澈。

其间,他看到过洱海水质较为恶化的状况,也见证着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逐步推进,洱海水质稳步提升。事情还得从2004年说起,为了保护洱海的碧水清源,王树兴毅然放弃了祖辈们围海捕鱼的传统生活方式,穿上环保马甲,成为一名滩地管理员,每天的工作是负责仁里邑水泵站到霞移溪长度为1.8千米的滩地和水面清洁。当时,附近村民洱海保护的意识还很低,垃圾和生产生活废物几乎都倒入洱海,每天需要打捞的垃圾特别多。两个儿子看到王树兴每天早出晚归,身上的衣服几乎没有干净过,就多次劝说他不要再做滩地管理员了,吃力又不讨好,每个月才有几百元的补助。“洱海保护不是说在口头上,洱海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不护谁护,我们不干谁干。我从小生在洱海边、长在洱海边,对洱海有着浓厚的感情,所以哪怕是脏点苦点累点,我都会坚持。”王树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傍晚6∶00才收工,这对王树兴来说是常态,若是遇上雨天,晚上也要到洱海边巡逻。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王树兴早已和滩地融为一体。滩地边上,一把叉子、一个背篓、一瓶水、一套雨衣、一双雨鞋就是王树兴的日常装备。他每天都在洱海湖面上划着小船打捞死亡水草和漂浮物。一支竹竿作为船桨,特制的网兜便是王树兴打捞的工具,这个过程需要他不停撑起竹竿,弯下身子利用网兜把水草打捞到船上,待小船差不多载满时,靠到岸边再把船里的打捞物卸船,然后装进三轮车运至垃圾收集站。遇到忙的时候,王树兴每天需要打捞4至5船,而每天划船打捞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所负责的仁里邑水泵站至霞移溪这片区域环海路两侧的垃圾同样需要清理,为此他每天还需骑上电动车,全天候不间断地巡逻。

王树兴说,17年中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当初反对他从事这项工作的两个儿子也改变了态度,觉得父亲做的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总需要有人去做,父亲负责的这片区域环境卫生不断提升,让村民们刮目相看,也让他们为父亲的工作感到自豪。现在洱海周边村民或是游客虽然还会有人随手丢垃圾,但只要稍加提醒,他们便会捡起来,自己的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垃圾少了、洱海水质变好了,这是他最开心的事。“我今年64岁了,但是我的身体很好,如果社会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再干三五年。”

17年里,王树兴穿坏的雨鞋已经有40多双,打捞所用的特制网兜也用坏了50多个,铁皮小船换了七八只。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作为一名滩地管理员,他穿的鞋、用的工具和小船都是他默默付出的一种见证。

如今,对于洱海水质的一天天改善,王树兴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洱海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当然希望它越清澈越好。看着洱海美美的,心情就更美啦,保护洱海也更有干劲了!”

洱海清,大理兴。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在大理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像王树兴这样的“洱海卫士”,辛勤工作、用心坚守、默默付出,他们用脚步丈量洱海,用汗水守护碧水,用点滴凝聚巨变,谱写出一曲洱海保护最真实、最动人的篇章,用实际行动表达着白族儿女对洱海“母亲湖”的无限深情。 杨本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