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米寺,家乡的应米寺,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人为它吟过诗题过字绘过画。与名寺相比,就不是那么幸运了,深藏群山之中,被外人忽视和遗忘。尽管在外人眼里其多么不起眼、多么微不足道,但在我心中它是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
应米寺,一幅自然而又古朴的画卷,垂挂在象眠山东面。站在应米寺遥望,两条弯弯的小河清亮得闪光,在碧绿的田野间蜿蜒,星罗棋布的村舍在山脚酣睡,袅袅娜娜的炊烟向上舞动,似乎飘来缕缕生活的芳香,令人沉醉。
何故取名为应米寺?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曾有一位和尚在寺里负责香火,他不需要到处化缘,食从碗口般大的石洞里流出的白花花的大米就足够了。石洞里流出的米还真神奇,每天流出的米不多不少,刚够和尚吃饱。若有客朋来访,流出米的数量就会相应地增多,就像有人在背后操控一样。日月轮回,四季更替,时间不知持续了多久,这位和尚不仅不懂得感恩,反而滋生把石洞凿大点儿,多积些米拿去集市卖掉赚钱的念头。岂料事与愿违,凿大后的石洞半粒米都没有再流出来。他把自己的生路截断了,从此不得不卷起铺盖走人。
故事看起来过于离奇,有点不可信,但我们细细思悟,会发现其包涵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底的贪欲会使人走向希望的反面。
应米寺,让生命彻悟的净地。
应米寺的景物最值得赞美的是“一崖一井两藤”:
崖高三十多米,不算很高,却有几分雄壮。崖壁不是刀削般光滑,上面刻留着岁月的斑驳印痕,像一部史书,让人读出几许沧桑、几许深沉、几许感叹。崖壁上垂吊着似牛头似虎头的怪石,仰望时不禁感到寒颤,要是怪石砸落在脑门上,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这是杞人忧天,千百年来也没有人看到落下过一个小石子,可见其抓得多紧。以前寺庙就建在崖壁的下面,说它是神灵的靠椅。
井在崖壁的右侧脚下。水从石缝里汩汩冒出,清冽而凉爽,如同上苍恩赐的甘露。在山脚或别处有这么一口井,也许不足为奇,而它所处的位置几乎是在山的顶部,这样就有点非同寻常了。据说,红军长征路过此处还曾在井旁歇过脚。我们可以遥想一下红军战士们狂饮井水的兴奋和痛快情形——清凉回味的井水为他们消除了征途的疲惫,为他们洗亮了双眼,既而鼓足勇气和信心,继续前行。
两根巨长的青藤,是应米寺最绝最美的两笔,用笔精炼,恰到好处,多了会显得拖沓,少了会显得孤零。两根青藤分布在崖壁的两侧,都从崖脚顺着崖身爬到崖顶,它们枝繁叶茂,但枝叶并不杂乱生长,而是按着一定的尺度扩展,如同度量过般的匀称。它们就像两条充满灵性、威武无比的巨龙,轻风拂来,朝高空腾飞。
这两根青藤的生命力令人惊奇。不知是哪个捣蛋鬼挥动冰冷的斧头几乎砍断它们的根,很多人认为其必死无疑。可一天过去、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它们并没有表露出枯死的迹象,连一片黄叶都找不到,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葱绿。它们的伤口逐渐地在愈合,最后只留下一道浅浅的伤痕,如果不去细看,还真不知道它们遭受过这么大的劫数。
我深信,这两条“龙”必定会给应米寺招来生机,而且已经不遥远了。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