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心静自然凉”,可是于我有点难,难就是“心静”,世事烦扰,凡事不顺,让我心静,难。但我一直渴望心静,特别是在这个炎炎夏天,心情静一回,心底凉爽一下,算是不亏待一个夏。
从小喜欢唐诗宋词,思来想去,那些大有成就的诗人词人,何尝不烦过?他们的心情大多是不静的,要不,怎么从嘴里流出绝美诗词,痛苦的,惆怅的,高兴的,愉悦的,人间百味,尽然落于笔下。好吧,我找那些夏季凉爽的诗词,或许,古人身处那种花儿繁茂、草儿青青、绿树荫茛、幻成幽径、庭院深深、微风绕屋、凉意拂人的夏境,让你体验到一个诗意又惬意的夏天。
作为留给后人最多诗篇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的消暑体验正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不信,你读他的诗《消暑》:“何以消暑热,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可以想见,白居易端坐在庭院中,房中无杂物,而窗下的清风徐徐,凉风悠悠来——好一个闲情白居易,放下名利,独守一院,独享片片清风,如同参禅一般,空空的心灵便是圆满的世界,清爽自然来。此外,他还写有《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南宋诗人陆游也有类似的感悟,他的《夏日》诗云:“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关于这一切,还可以用陆游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温革的诗来总结,就是:“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唐代诗人的文雅是有目共睹的,夏季再热,也要过得惬意。比如,唐代诗人姚合有诗云:“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把高楼、树荫、大山、湖水视为夏日避暑的绝佳妙境,让人读后感到凉意阵阵、清风徐徐;晚唐诗人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亭池畔消夏风俗画,意韵悠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放达不是一般人具有的,“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李白写的诗《夏日山中》,李白消暑更显个人的风格,诗中的意思是说: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此诗尽管写的是消暑的事,也从侧面反映了李白行事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有魏晋风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代词宗李清照写的《如梦令》,读罢意犹未尽之感油然而生,余味悠长。但宋代夏季的风景跃然心间。可以想像李清照在夏季的美好时光,她时常想起溪亭映日的傍晚,和一群花季少女划着小船,喝点小酒,赏着美景。天色已晚,划呀划,船一头划到荷花深处,扑啦啦地惊起一滩水鸟。有了这么一天,词人就会清凉一夏了。
苏轼写的《菩萨蛮·夏闺怨》,采用“回文”手法,既写夏景,还写情。词中写道:“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写此词时,苏轼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在无所收获之后,写闺怨回文以解脱。
炎炎夏季,与唐诗宋词约会,领略那个时代古人消暑的点点滴滴,大可借古人的心境,得一分安宁,守一分清幽,获一分清凉。炎炎夏季也似浮云,掠过天际,留在心底是不惊,是幽幽凉意,这样,这个夏天,你就不会那么闷热了。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