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0年6月2
星期二 第1608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乡土信仰的源泉 有你,真好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乡土信仰的源泉

——读《明日之湖》有感

□ 作者 杨雄飞 2020 年 06 月 02 日 星期二 阅读:293

从2019年开始,《大理时讯》连载的我州青年作家北雁环洱海田园调查笔记《明日之湖》无疑成为了我们阅读的新亮点。虽然作品还未载完,但作为一个远行他乡的游子,每当触及他细腻的文字,我的思绪便又一次回到苍山洱海秀丽山水之间畅游,同时又夹带着一些难以释怀的感伤,于是想到了从还尚未读完的长文中找些关键词,试图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试图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土地与粪肥

北雁开篇就提到了“土地伦理”。这最初是由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倡导的,其概念大意是: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当北雁将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一观念,与洱海边的所见所闻相结合的时候,更多的是谈及洱海周边土地与当地人们生存之间的关系,那种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相互侵蚀,虽然对于自然环境来说,依旧是不可逆的索取与伤害。“土地不仅是单纯的土壤,也是一种能量的源泉。这种能量从土壤流出,流经植物、动物,最终流回土地,不停地循环。”在我的理解来看,就是有机物在大自然的循环之中,能量的索取与给予是相互守恒的,而当其中一方试图只索取的时候,必然打破平衡,最终造成难以复原的土壤侵蚀。

土地与有机物本就是天然不可割裂的。事实上连我们体内排出的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有机物。雨果曾说:“我们花很多很多钱,派出船队,到南极去收集海鸥和企鹅的粪便,却把唾手可得、不计其数的肥料抛进大海。世上浪费的人畜粪,若用到地里,而不是抛入水中,足够养活世界上的居民。”(《悲惨世界》)这是北雁在文中所引用的,我不得不再次提及。如今农村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牲畜减少,堆肥也减少,农户人家甚至不再用粪肥来种植蔬菜了。随着当下农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种含有化学成分的肥料不断洒向农田,土壤变得越来越坚硬,终有一天会无法再种植水稻这种人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植物。如此的道理农家人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二十多岁的小年轻都懂,但却依旧选择种植需要投放大量化学肥料的经济作物。我知道这怪不得他们,这是生活的选择,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无奈,之所以无奈是因为他们或许就没有过选择的权利。想到此,一种更深切的悲哀涌了上来。

老井、集子、大青树

若将这三个词汇在画布上呈现出来,你会发现俨然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乡村画卷,留白的地方再多一些的想象力,将“苍山、洱海、明月”添将上去,整个大理坝子,也就尽现眼底了。

或许是因为北雁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跟着他的文字信步向前的时候,难免会恍惚,特别是某些片段,仿佛就是来到了某个尚未被人发现的世外桃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当年陶老爷子笔下,让人们心驰神往的“新世界”大概也就是北雁笔下,关于那些路过的村庄最贴切的模样了。

遗憾的是,在我的家乡这样的画面却似乎在逐渐远离:白天和夜晚的村落变得安静无比,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们都到了遥远的大城市打工,小孩子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于守着电视机或者手机看动画打游戏,原本习惯坐在大榕树下守望的老人也日渐稀少,大部分都已故去。村里的山泉水仍旧日夜不息地流淌着,前来挑水、洗菜、洗衣的人却愈来愈少了。“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发出了如此的感叹,而这,同样也是我在习惯了城市生活之后深切的体会。反观当下的许多村落,建筑上虽仍保留着照壁这样的文化,但总感觉形式已经大过了意义,同时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密集,高度也日益增加,过多过高的楼房在不断挤压人们自由呼吸的空间,似乎也在挤压着白族民居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现如今哪怕是如此偏居一隅的村落,生活在这里人们似乎也正在成为一座座的孤岛。

路,变得越来越宽;楼,盖得越来越高;车,开得越来越快。但是人们啊,总是想要的太多,而忘了停下来回头看看,生活真正的模样。

对联、讲古、本主

或许是因为龙龛村自身在关于白族文化的传承上相对的完整,在北雁寻访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一段“路程”的信息量尤其的大,有关生活在洱海之滨的人们,乡间的民风民俗、文化积淀都在这里有着大量的记述,从民间传说到乡间农事,从宗教文化到民族信仰,从建筑文化再到邻里美德……

对联和讲古,是华夏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而在勤劳的大理人民这里,融入了当地的人文历史,进而衍生出了更具民族性的文化成果。正应了那一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主,则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文化传承,我上学时候还做过相关的专题,在我看来其本质精神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神话传说相媲美,其背后更是蕴含着这个民族能够继续延续下去的重要根基。

我记得年幼的时候,问外婆为什么我们村不像别的地方有热热闹闹的接本主?外婆微笑着说,因为我们村的本主不喜欢热闹。看着外婆虔诚地点香、洒水、敬酒、供肉以及跪拜祈祷,常常会有一种隐忧: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们村的本主不爱热闹,只是这里的人们到了现在已经忘了要去接本主。如今,还有外婆们的供奉和祈祷,那么以后呢?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切又显得是那么无力。就像北雁的文末的疾呼:“我在心底一遍遍呼唤这两个字:龙龛!龙龛!这个让人动心的美丽村落,我们拥有的是绝对值得自豪的文化底蕴,切勿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变得急功近利而迷失了自我……”

感谢还有北雁这样的人,用脚步去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去发现家乡的每一处文化,将由苍山洱海哺育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完整、详实地呈现给读者。但我更希望的是,每一个在洱海边出生、长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样的文章,不需要你花费太多的时间,也不需要多么深厚的知识积淀,只需要耐下性子稍微停歇下匆忙的步履,来读一读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和过往,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如此而已。

我知道还有许多像北雁一样的人们,生活在洱海边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关于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哪怕当下这样有力量的文字,总是被人们所冷落。但我始终相信,这种力量所带来的顽强的生命力,总归会在某个时刻,发光发亮。

连载继续,感思继续,乡愁继续!《明日之湖》,无疑还是我的阅读新期待。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