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天高云淡的风情水乡,一曲曲甸北田埂调扣人心弦,唱一声“阿小妹,弦子弹到你门前”,爱情也就轻轻倚在你的门口,倚成水乡最为动人的春色。
张树先弹着龙头小三弦唱着田埂调的春色同样动人,甚至更动人,只不过,他看不见。他从三岁开始就看不见了,在他后来数十年的记忆中,对于视觉唯一也是最后的印象,便是鹤庆县城钟鼓楼上毛主席挥着手的样子。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看到任何东西,包括春天的红桃夏天的绿柳,妻子儿孙的笑容,飞机、高楼的凌空,通通看不到了。是三岁那年一场天花引发的高烧,把他的眼睛烧坏,让他永远身处黑暗之中。
那黑暗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只有三弦弹起来,田埂调唱起来,张树先的世界,才有了光,有了色彩,有了活力,有了动人心弦的灿烂。鹤庆人说:“阿先哥的调子,是‘把人的心都割走了’那种。”
张树先1949年生于鹤庆县辛屯镇连义村义朋自然村,白族,父亲张金照是村里洞经班的班主。早些年在辛屯,几乎个个会弹弦子,人人能对田埂调,三弦可以说是白族男女青年谈恋爱必备的道具,曾被喻为“爱情冲锋枪”。在鹤庆白族特有的“月亮街”以及各种集会上,白族青年男子手抱三弦和心爱的姑娘互对情歌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洞经音乐与对歌声中成长的张树先,和父亲先后学会了三弦、笛子、胡琴、唢呐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并把鹤庆一带流传的经典对歌、民歌曲调、洞经乐谱等熟记于心,加以融合、创造,终于形成自己的一套弹奏方法。他弹奏的龙头小三弦是在前人弹奏艺术的基础上,对弹拨方式和揉弦技法进行了改进,并注入了他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因而他弹奏的三弦音乐跌宕起伏,婉转动听,乐声似断非断,如泣如诉,细腻动人,极具感染力。
如果说辛屯镇浓郁的白族民歌风情孕育了张树先的音乐才华,父亲张金照的言传身教洞开了张树先的音乐之门,那么失明,那一整个黑暗世界与其说是不幸,倒不如说是塞翁失马,正好成就了张树先宁静幽远的音乐之路。失去了光明,张树先对世界的感知更多依靠的是听觉,这一方面给他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再受那个花花绿绿外界的干扰,张树先对声音的灵敏度可以说要高出常人许多倍,加上他对待生活的达观态度以及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钻研精神,让他的音乐天赋即便是在小小的乡村也一天天得以发挥,并日臻成熟,声名远播。
张树先是个奇人。他不仅能弹奏多种乐器,即便是一片树叶,一小块塑料布,一张糖纸,到他嘴边,随手一吹就是扣人心弦的调子。更为神奇的是他能自制笛子和三弦,一段小小的竹管,随手掏几个小孔,放嘴边一吹,就能音发七律。生活中,张树先能生火烧水,切菜做饭,甚至还能接灯泡,利索熟刷的动作让人觉得他手上仿佛长着眼睛。
他曾花十斗大米,换过一把邻村人制作的三弦,那位制琴师傅早已作古,那把三弦却还收藏在张树先家中,成为他众多三弦中琴龄最长的一把——近90年。就是这把三弦,和张树先一起,弹出甸北,弹出鹤庆,弹出大理,弹到北京音乐学院,还曾被日本三弦大师相邀到日本切磋技艺,尽管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精湛的三弦弹奏已然征服了日本三弦高手。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张树先活跃在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中,他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成就得到了省内外音乐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获云南省首届民歌独唱、少数民族乐器独奏电视大奖赛民间业余组二等奖;1997年三弦独奏《香港回归颂》和《鹤庆田埂调》获云南省第三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三等奖;2002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2016年,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参加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活动演奏,引起哄动,专家们称他的龙头小三弦为“国宝”。
再次到张树先家,仍然是那道白族老式的木门,由石头和黄土砌成,门头一株枯瘦的老树落得不剩一片叶子。进门,一群小黄鸭趴在小院一角晒太阳,簸箕里的红辣椒被阳光照耀得闪闪发亮,两条黑狗,一条藏獒,一条土狗,一高一低地叫着。
“茶壶有嘴不说话,三弦无嘴话又多;板凳有脚不走路,三弦无脚闯四方……”
田埂调再次响起,龙头小三弦第一万次绽放张树先的心声,高扬时如激流喷溅,低回处像窃窃私语,细腻中如泣如诉,奔放里野马脱缰。难怪有一年上海音乐学院几位教授到张树先家,一板一拍记下《田埂调》谱子,弹出来却不是张树先的那种,无奈只得遗憾返沪。或许,他们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一个个音符,却无法记录弹奏时瞬息万变的情感,以及那种音符之外的生活阅历和百味人生。
张树先,男,白族,1949年生于鹤庆县辛屯镇连义村义朋自然村,3岁失明,父亲张金照是村里洞经班的班主,受其影响,自幼钻研小三弦、笛子、木叶等演奏,远近闻名,曾赴中央音乐学院参加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活动演奏,并多次获省、州大奖。2002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