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滇西横断山脉边缘和金沙江环抱中的宾川县,素以山高谷深和干热少雨著称,自古十年九旱,于是直到今天,这里依旧流传着一首民谣:“好个宾川坝,有雨四边下,雷在天上打,中间还是个干坝坝。”因历史上太多干旱少雨的记忆,让人们形象地将之称为“热区宾川”。
但就是这样一个干热多山、气候恶劣的县份,却因为一段特殊的红色历史,至今依旧吸引无数人为之神往。据大理州地方党史资料记载:1936年4月暮春时节,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宾川,与当地民团发生了惨烈的战斗,并以一百多人的伤亡代价解放了宾川县城。在历时4天3夜的行程中,红军途经6乡1镇,85个自然村寨、街坊,行程90多公里,与广大宾川人民鱼水交融,维护群众利益,用实实际际的行动赢得了宾川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有270多名宾川子弟追随红军队伍北上抗日。
72年后的今天,我们前去热区,就是要到当年红军长征进入宾川后到达的第一个村子新庄村,让心灵接受一次革命的洗礼。在前来的路上,我就用手机搜到这样一段文字:1936年4月21日,由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3个师7个团6000多人经楚雄姚安、大姚,之后从祥云县的米甸镇观音箐进入宾川,便来到这个两县交夹的新庄村进行休整一夜,在当时,新庄村只有7户人家,并且仅有的5位青年中,竟有杨世昌、杨世何、杨炳、杨震等4人毅然参加了红军。在后来的战斗中,这4位红军战士全都英勇牺性。
我在颠簸的车中一字一句读完文字,一下子对这个村庄充满了敬畏。
平静的海稍水库,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摆在眼前,倚山而居的新庄村,一座座古旧而朴素的房子,如同排兵布阵一样在半山腰里层次分明地摆列开来。我远远就看到了村落四围迎风招展的猎猎红旗。“稍息,立正,敬礼!”一进村庄,刚从中巴车下来,眼前就站满了一排身着红军军服的“战士”,他们用最神圣的礼仪欢迎我们的到来。我在这一种感动中,看到那些历经风雨沧桑,却依旧在泥墙上保存完好的红军亲民壁画、标语。是的,红军亲人,亲人红军。在这个村庄最清晰的记忆里,当年的红军是亲人,后来的亲人就是红军!我似乎恍然看到,在红军队伍到达时,新庄村民争先恐后把红军战士迎进家门,帮红军挑水、做饭、缝补衣服、打草鞋,热心给红军当向导的情景。
天热如火,尽管还是上午时分,村巷里却依然有些热浪逼人。料想当年的红军战士,就像今天一样不畏风吹日晒,经历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我们换上打满补钉的红军服,在一个狭小古旧的院落里集合。但我知道,当年红军战士入伍,或许根本就没有军装可穿,更不用说枪械、子弹和其它装备。在一位村民“红军”的向导下,我们排成队伍走出院落,并沿着村巷一直走到村后。出村就是山,我们在热辣辣的阳光下爬山、嚼干粮、俯下身子喝山涧里的凉水,想象当年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一种水深火热之中艰难行进,而更多时候,包括红军首长在内,他们却连一口干粮都吃不上,空着肚子还得和“白狗子”作战,在中华大地谱写出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勇之诗。
两山之间的山峡里有一座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桥”,当年,杨世昌等4位青年就是从这座桥踏上长征之路的。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山峡里,向导给我们唱起了嘹亮的拥军歌谣,让我们在回程的路上又一次想起了当年新庄群众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情深。体验完长征之路后回到村里,我们31名“战士”就带着一种特别的神圣和敬畏,坐到明亮的会议室里听党课。幸运的是,给我们上课的正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宾川红军村爱国主义基地主任、红色传承人蒲国宏。在他朴实平淡的话语里,我方才知道,出生于新庄村的蒲国宏早年也曾在外面闯荡过,但多年前回乡,他曾亲眼看到一位同龄的乡亲好几天卧病在床,可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子,他连一百块的看病钱都借不到。不是村民不给借,而是村人和他一样穷!缺水、干旱、地理偏僻、资源困乏,让这个村子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
充满血泪的贫困史,让深读宾川地方党史的蒲国宏决定走上“红色之路”。他从心里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几百块钱的爱心捐助,钱用完了他还是穷人。于是在充分研究新庄村特殊资源和历史渊源后,全体村民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采取“支部+企业+村民”合作模式,于2016年4月成立了红色海稍公司,依托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优势打造以红色传承、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新庄红军长征纪念馆开馆短短两年多来,已累计接待了25万人次,利润达到600多万元,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庄村实际的脱贫发展新路。现今,因公司受益的群众有580多人,贫困村民从此甩掉了多年的贫困帽。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红军长征给了我们一段光辉的村庄历史,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在红军过后72年的今天一起走上致富路。改革开放40周年就是新起点,作为红军长征过宾川的第一村,我们有信心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长征!”
离开新庄,蒲国宏朴素的话语依旧回味绵长。而我始终记忆犹新的是,在这个遥远的新庄村,我也曾来当过一天的红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