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8年9月11
星期二 第1196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耕耘之美 招    租    公    告 曾为人师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耕耘之美

□ 作者 钱续坤 2018 年 09 月 11 日 星期二 阅读:24

当季节的指示从布谷的口中响亮地吐出,乡下的人们便有了繁忙和农事;而所有的农事,首先是从一声吆喝开始的。沉寂了整个冬季的田野,为此打了一个激灵;唯有律动的泥土欣喜异常,因为它知道——锃亮的犁铧,马上就要洞穿大地的心事,让这个春天更加富有生机,让沉甸甸的收获最终成为一种可能。

鸡叫头遍,父亲的血液就开始突突地奔流。一夜兴奋得几乎没有合眼的他,鲤鱼打挺般从床上一骨碌爬了起来,利索地穿好衣服,高高地卷起裤腿,然后就着朦胧的月光与零碎的星光,向卧室右边的柴房直奔过去,那里有他早就准备好的蓑衣、斗笠、牛鞭、辔头、横轭等。显然,父亲的心情极其愉悦,口中甚至吹起了一曲欢快的口哨——这口哨在乡村的黎明显得特别地清新,特别地悠扬。我知道父亲的心思,因为在这个季节,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与“喝了点墨水”的儿子一样,以大地为纸,以犁铧为笔,在大地的版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诗作”。

拴在牛栏里的牯牛,经过一个冬天能量的积蓄,现在已经是膘肥体壮了。它听到父亲的脚步声,仿佛听到号令似的,自觉地蜷起前腿,努力地撑起后腿,很快就从地上站了起来。可它宽大的嘴巴一直都在反刍着,唇边白色的唾液恰如其分应合了一个成语——津津有味。父亲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牯牛的屁股,摸了摸牯牛的头部,一声响嚏从牛鼻中呼啸而出,算是心灵感应吧,牯牛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经像惊蛰的响雷那样准点赶来。

晨光熹微,寒露晶莹。父亲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然后左手扶稳犁把,右手的牛鞭向空中“啪”地一甩,高喊一声“嗨——呵——”,牯牛于是撒开脚丫,在满是红花草的水田中奔走起来。虽说春天的脚步早已来临,但是黝黑的泥土还是比较刺骨,赤着双脚的父亲跟在牯牛的后面,最初的时候显然非常吃力。沿着水田的四周犁上两三个来回,父亲的身上开始冒热气了,额头上也渗出了细细的汗珠;与之相对应,父亲的步伐明显加快起来,口中发出的指令铿锵而且有力。倒是那时还不知稼穑的我,站在田埂上好奇地观望着,于是,父亲高举牛鞭的剪影,一帧又一帧地定格在记忆的胶片上。最有趣的,还是欣赏觅食的白鹭和八哥,它们成群结队地振翅在犁铧的后面,寻找翻耕过来的泥土中,是否有蠕动的蚯蚓和蛰伏的泥鳅。后来,我曾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命名为《牛耕鹭飞春意浓》,乐得忘记疲倦的父亲逢人便说:“咱喝了墨水的儿子就是不一般!”

其实耘与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劳作方式,所用的农具也迥然有异——耕用的是犁,耘用的是耖。关于“耖”,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有详细记载:“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宋代楼璹还专门为“耖”作诗一首:“脱绔下田中,盎浆著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迟迟春日斜,稍稍樵歌起。薄暮佩牛归,共浴前谿水。”从上述的记载与诗作不难看出,耖的主要功用就是平整被翻耕的泥土,使其坦荡如砥,便于栽插秧苗。不过从劳动强度而言,耘田比翻耕相对要轻松许多,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赶着牯牛,“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的忙碌身影了。

如今,传统的耕耘方式早已被全程机械化所替代,“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的场景恐也难觅,但是,我的目光一直在回望故园里牛蹄所踩出的花瓣,始终在精读田野中犁耖所预示的希望——那是不辍劳作的艰辛,那是一往无前的毅力,那是忍辱负重的精神!更何况耕耘自古以来就被上升到了哲理的层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所有的劳作方式中,还有比这更富意蕴,更加美妙的吗?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