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云南省漾濞县,大凡都知道它是中国核桃之乡,但不一定知道漾濞还有一座古老的云龙桥。那么,我就带你去桥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感受那份既有现代气息又有神话色彩的自然风光吧!
徜徉云龙桥,我建议你最好是选择步行。从县城西南的鸭子坡出发,沿一条石子铺的小路,穿过古朴典雅的老街子,十几分钟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到了云龙桥了。
云龙桥,它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濞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当地《志书》赞为“漾江飞虹”。它始建于明朝,现存的《董氏家谱》云:“明成化年间,造漾濞之云龙桥”。《徐霞客游记》载:“于是倚东山西麓北行,三里余,抵漾濞。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锁桥在街北上一里,渡漾濞之水”。桥全长53米、宽2.3、高12.9米,9条钢绳临江飞跨,桥面铺设栎木枋板,左右各悬一绳缆当扶手,两岸均有桥亭。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漾濞县城西边的飞凤山下,住着十几户勤劳智慧的彝民。但他们一直被滔滔的江水挡住了外出的路,与县城一分东西,隔江相望。于是,彝民们为了过江,就几次搭起了简易桥梁,到了雨季还是被奔腾咆哮的江水冲毁。后来,又使用舟辑渡运,也是性命难保。所以,包括东来西去的商客往往站在江岸,举目眺望险山恶水远去之路,留下了如此无可奈何的悲叹:“过了漾濞渡,阎王请上簿。”再后来,彝民们正在寻址另造一座桥的时候,一天清晨,天空蔚蓝,两岸青山白云冉冉,须臾间,横江相接,凌空依互于烟波之上,恍然,时如蛰龙翔天,时似彩虹腾空。当地彝民以为“仙人以云龙祯祥,此地建桥,乃为永固宏基”。为此,彝民们就依此地两岸江岩峡谷之间,建起了一座“铁链子桥”,以“铁”链子“锁”住了云龙,故名“云龙桥”。古人有诗云:“溪涧斜卧一虹桥,铁锁云龙几折腰”。民国二年,云贵监察史李根源西巡路经此地稍憩,便亲笔书写“铁索云龙”匾额,悬挂于桥头上。
走进桥东亭,一脚踏上桥面,那种轻悠摇晃的感觉就会让你想起儿时的摇篮。如果你是第一次走云龙桥的话,就会觉得整座桥都晃动起来,时而胆怯,时而头晕,一不小心还会摔倒在桥上。但桥两边的扶栏会保护着你,是不会掉到江里去的。过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就掌握了过桥的规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桥的摆动频率,也就是脚要按桥晃动的节拍来迈。这样过桥时,或一步一摇,步步落在点子上,不仅不会跌倒,还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更有韵味的是,如果过桥时,恰遇对面马帮队伍过来,你一边扶着扶栏,一边闭目走在桥面上,桥身随着马蹄声有节奏地摇晃,以及由桥下哗哗的江水陪伴,并会仿佛跟随千年“博南古道”上的悠悠马帮队伍远道而去,似驾轻风,如临云霄,优哉游哉,好不惬意!
来到桥的中央,谁都忍不住要俯瞰那桥下的江水,汹涌澎湃如一壶倒悬于天地间的美酒,亦如一根弹拨出巨大声响的琴弦,完全统摄了人的身心。于是,千分豪情油然而生,万般感慨酝酿心头。我凭栏而望,漾江的西岸高峻的飞凤山与对面的山梁逼窄了蓝天,一片片随风移动的白云和高翔苍鹰翅膀煽动下的山谷,但见一条若隐若现的小道由远处向这边延伸过来,那就是当年“博南古道”途经漾濞的一段。“凤山雨旗”是漾濞十六景之一。若遇雷鸣电闪之时,风雨骤起,眺望飞凤山顶,无数匹雨帘,从天而降,扬扬洒洒,被迥风卷满江天,时卷时散,状如一面狂风雨旗,仿佛是风伯雨师,仗旗兴雨,势不可挡……我把视线收回到了紧紧牵连着两岸的云龙桥上,桥下那犹如千军万马声怒吼的涛声,仍清晰如耳,摄人心魄,提醒着桥上的人们,脚下就是奔腾不息的漾江水,自西向南流去。
走出桥西亭,首先摄入我的眼帘是,左侧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青树,不论严寒酷暑,还是春暖夏凉,它都一样苍翠,一样充满生机活力,传说已上百年。走完充满神奇色彩的云龙桥,看天空更蓝了,看山更绿了,看水也更清了,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有很多有关桥的故事等待着我去寻访和倾听。
云龙桥与秀岭村就有着一个密不可分的亲密故事。据说,云龙桥竣工之后,地方乡绅就开始在民间广泛征集妙趣横生的桥联。各地赶来应对的骚人墨客络绎不绝,一时间,桥头就热闹非凡,但都榜上无名而扫兴地打道回府。相传到了清末时期,沿老滇缅公路西行的秀岭村,设有一棚茶铺,专供过往商客暂憩。茶铺旁有间草堂,专门请了一位老秀才在这里办学教书。可是,有一天老秀才独自信步到秀岭山巅观景,只见秀岭山清水秀,周围万壑松风,但那不远处却乱石嵯峨,秋风枯草,满目萧瑟,唯有一棵古松,身如巨蟒,虬枝妖娆,苍苍郁郁,迎风涛云浪,盘根错节于断崖峭壁,老秀才顿时有所感触,一边自言自语道:“秀岭孤松东西南北风债主”,吟罢,又咀嚼两三遍,拍手自喜道:“这是何等锦绣之句啊!”得意之余,待续下联时,一阵搜尽枯肠,却苦于才尽句绝。只好无奈地回到学校挥毫书写一联,并把这有独无偶的佳句贴于茶铺的门方上,意欲等待过往的骚人墨客续其下联。
过了数年,恰逢云贵总督林则徐徒经漾濞云龙桥畔小憩时,陪同的乡村士道说明详情。林则徐独步云龙桥上,沿着江的下游逐波远眺,透过夕阳余晖,只见雄峙江中一巨石迎波切浪,砥柱中流,碧水环绕,即兴对出下联“漾江独石前后左右水冤家”,且挥毫题联。事后乡绅遂将联语木刻成匾悬挂于云龙桥端。历经岁月沧桑,楹联已毁。直到漾濞彝族自治县成立,由地方学者马福明先生重书此联。
“苍虹落漾,云龙舞,山间铃响,博南路看古道悠悠敲岁月;碧浪飞花,金凤翔,峻岭核桃,天下名喜春潮滚滚绘宏图”。这是漾濞古城下云龙桥头的另一副楹联,道尽了漾濞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风物自然。它是漾濞的一道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景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铁索吊桥,见证了漾濞江的千年碧波浪花,古道马帮的悠悠铃声,古城漾濞的繁华岁月,漾濞核桃甲天下的名声。
今日,徜徉在古老的云龙桥上,我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那个悠悠马帮赶路的年代,仿佛可见高悬的云龙桥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驮马、牛羊过桥的盛况。这时我在想,古老的云龙桥,一头连接起漾濞的古驿,另一头连接着今日的新漾濞。它是南方丝绸之路唯一幸存的一座铁锁桥,每天仍然有来往于两岸的马帮和行人,时时都演绎着另一些更新鲜更有趣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都与云龙桥有关,与博南古道有关,与当地彝民的岁月往事有关,与改革开放的崭新漾濞有关……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