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来永平,居然是为了看一块石头;更不曾想过,我竟从此不能遗忘这块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石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同时也是澜沧江与博南山环抱的永平最好的写照。
时光嬗递,岁月悠悠,博南山道上的兰津渡口,“关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马不能行”,高差将近2500米的悬崖深涧,“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沿着这条古道,诸葛亮亲率大军来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这古老的澜沧江渡口架设了云南大地最早的桥梁,留下“七擒孟获”的故事,从此大智大勇的武候神像被镶入古道边的半山石崖;沿着这条古道,大批内地屯民入滇,开化夷邦,元宪宗七年(1257年),永平县置建;同样沿着这条古道,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状元杨慎被远谪而来,从此忘情行吟于三滇大地,写下“大江东去”的著名诗篇,留下与贤妻黄娥的无数恩爱故事;旅行家徐霞客亦不辞露宿餐风,踩着石头慕名而来,在抬头不见天日的霁虹桥畔,发出“迤西咽喉”的感叹;依然是这条古道,埃德加·斯诺来了,在关山险阻的滇西山水中行走,他除了漫天的感慨,留下最多的是《西行漫记》中的篇章。然而大江两岸,见证时光的半山里石头,除了系挂藤桥、浮桥、木桥、溜索和铁索桥外,记录最多的,就是那些征服行人的悲伤血泪,以及包括康熙御笔“飞虹彼岸”在内的摩崖石刻:“悬岩奇渡”“沧水飞虹”“壁立万仞”“天南锁钥”“要塞天成”“人力所通”……
然而谁想古道沿途的半山石头,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居然成了凝聚家国情怀的特殊材质。1938年初,抗日战争进入最紧要关头,东南沿海的所有码头、海面均为日军占领,盟军和华人华侨授助的战略物资无法运抵国内,于是开通滇缅公路,就成了整个国家生死存亡、扭转乾坤的关键所在。危机关头,滇西数二十万各族民众自带干粮,拖儿携女齐头上阵,在瘴气横行的崇山峻岭和险滩河谷之间,仅只九个月,就用近乎纯粹的手工劳动,筑通了这条长达959.4公里的血脉通道。
如今翻开各种厚籍,我无不为这段艰难的历史感叹。一边是硝烟烽火,一边是战局的不断恶化,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最初的建设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几乎在所有的路段上,民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搬运泥土石块;遇上坚硬的巨石,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只能用烈火将之烧至通红,再迅速泼上凉水使其炸裂;路面修通,却没有机械压路,民工们就开山采石,凿出直径大约1.8米的石碾子,如若路边没有石头,这些大约3—5吨的巨石只能靠人的肩膀,拉纤一般将之拉来,但上坡时还容易掌控,下坡时惯性太大,沉重的石碾子压死人的悲剧却时有发生。然而这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天气,有时全村子人一两个月的努力居然敌不过一夜的雨水,倾而山石塌陷,就将人们数月的艰辛化为徒劳。在永平,滇缅公路上曾有两百多人一次性被山石掩埋的悲剧。
但人心齐、泰山移。老子死了,儿子顶上;儿子死了,婆娘与稚子顶上……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最艰难的时候,徐悲鸿来了,受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举办画展和讲学的他,同时承担着为抗战筹款的重任。日军的重重封锁,让他不得已走上这条滇西民众正用血肉之躯铺筑的道路。就在永平,行至半山的岩石之下,大师眼里尽是各族男女老少赤膊上阵、劳作不息的场景,突然灵感一来,劲笔之下便诞生了那幅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愚公移山》。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屈的精神,在永平,这段长达78公里、远比当日的博南山道更为艰难的公路,居然在整条滇缅公路中最早开工、最早贯通。然而据史料记载,滇缅公路永平段的修建之中,因事故、饥饿、疾病和毒虫、猛兽、瘴气等各种原因,竟有一千多人死伤。
如今来到永平,因为这段历史,我总会对沿路上所有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着一种特殊的景仰。我甚至可以从中看到悠远的永平历史,以及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脊梁。但今天这个偶然的机遇,却让我带着一种特别的感动,看到了这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石”的石头。那是一块长约5米、高约2米的条形石块,屏风一般被横放在永平县公路管理局大门正对的院心,正中却隐隐看到一幅自然天成的中国版图,看到上面雄鸡昂首挺立的图景,不禁让我在此久久流连。据管理局的同志介绍,这块石头是在永平320国道(即由当年的滇缅公路改建)沿路发现并买回来的,因其所具有特殊的寓意,便将之安放在院内最显眼的位置。是的,天若有情亦有歌,因为滇西山水之间,一段关乎民族存亡的特殊历史,我想即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乎也会对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所感佩。
“中国石”侧,管理局复制了当年的《博南山碑》和《滇缅公路歌碑》,移植了公路沿途的缅桂树和修路时建造的古井,在一个古旧的石碾子前设立了一幅肩扛手拉的民工木雕图,生动地还原了那段艰难的筑路史。在院落东缘的围墙上绘制了霁虹桥和博南古道飞鸟难越的壁画,设立了陈列室,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这些古物、图文,使人如同在永平数千年的时光隧道里穿梭,心底也便是一阵阵激昂与澎湃。
骄傲永平!壮哉中华!古道之侧,那块让人无法遗忘的“中国石”,那首在滇西山水中荡气回肠的民族壮歌!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