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又一个全民读书日到了,照例到图书馆还书,被告知可以换新证了,且是自助办证,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我,当然不能错过,只是到达办理地点,大概是人们太热情,机器不工作了,但知道新证新增了很多功能,科技含量高,一直惦记着,24日再次前往,真的很快,按相关提示,输身份证号码,交押金,5分钟搞定,蓝色底板,更名为读者证,且是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少儿图书馆通用,如遇下班时间还可以刷证开指定还书屋还书,新推出的移动数字阅读真不错,只是个人还是喜欢阅读纸质书。
新落成的数字图书馆空间宽敞,很受欢迎,去晚了就没位置,个人觉得要再多利用点空间就更好了。
回想自己开始到州图书馆借书,还是在读初中时。州图书馆当时是在灯光球场(现在的人民公园)的一个小巷里,那时没有少儿借书证,用的是哥哥的,当时也没有特别强调限个人使用,哥哥的好友外出读书,他的借书证也被用来借书,也是蓝色外壳,双开合,有照片。记得当年读得最多的是小说,年少不识愁滋味,看书速度很快,囫囵吞枣,其实没特别明白书里的旷味人生;也是琼瑶的书、山口百惠等明星最火的时代,如遇上一两本关于她们的书,就更高兴,抑或是现在流行说的少女心,还是因为年少,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借书还书成了一段美好岁月的念想。
读高二时,新州图书馆建成,真可谓是“花园式图书馆”,有专门的阅览室,可以看很多期刊和报纸,还有分得更细的科技图书阅览室,后来才知道,南诏、大理古籍文献收藏是州图的一大特色。只是借书证还是没有学生版,用老爸的名义办了一个,这次是绿壳,内页变化不大。这个时期阅读的面又广了些,记得高考结束后,那时没有毕业旅行一说,在图书馆东看看,西翻翻,感觉依然是一切都那么美好。
外出求学,1991年回归已是成年,可以有自己的借书证了,这次是卡片式的,正面是照片及相关信息,背面是读者需知。新馆外借部,最好的就是可以自己进去选书,阅读的针对性更强,当然书也比当年多了很多。记得厚厚的多卷本《追忆似水年华》读得很辛苦,也是觉得作为名著至少要了解一下,也算是附庸风雅。当然没有压力的阅读是最愉悦的,读自己喜欢的,读不下去放下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展览也引进了图书馆,每年三月街民族节、州庆等大型节庆,摄影展、书画展、民族刺绣展,一场场视觉的盛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小小的借书证见证了我阅读这种习惯的养成。究竟读了几本书无从统计,一借一还,无论读进去多少,不是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觉得这是可信的,换句话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且不说面相的改变,那种精神享受无以言表,精神的满足让自己乐此不疲。
一转眼人生已近半百,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灵的成长应该说就是通过阅读改变的,尤其是在物质已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追求精神价值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阅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四十年后已八十岁的我依然可以在更现代的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