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山半坡里的花桥村子,据说是永平县最早的县署所在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政权在花桥设立了永平最早的县署——博南县署。公元1274年,元设永平县。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其二是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为“永平”,寓以永远安定太平。所以历史渊源的永平两千年建制,就是从这个名叫花桥的小村开始的。
然而除去县城所在的博南镇可以看到平坦的坝子,地处博南山与澜沧江环抱的永平县却实在是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区县份,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4%。花桥,这个可考历史大约两千年的村落,同样坐落在林莽稠密的博南山半坡。汽车在盘旋的山路上行进,几弯几转,在到达村口停下的时候,只见蓝天白云之下的花桥村子呈线状分布,一色青瓦白墙与翠绿欲滴的博南山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我恍若看到了碧山之中喷涌而出的瀑群。
下车步行,沿着核桃树与古房掩映的石板小道,随着山的弧度,开初便是一段急遽地下坡,走到地势稍稍平缓的村心,只见一条紧随博南山势建成的半坡石路,就这样一直伸入气势磅礴的博南山中,循而远望,山势起伏,渺渺无烟迹。沿山而下的淙淙流水,将古老的村房与石路隔出界线,路的另一边却是一块块难以移动的石头立为路障,在一株株年代久远的粗壮核桃树下,悠闲的老人点着清甜的旱烟,那些粗砺的时光尖角早被历史的足印磨得清亮。石路带着岁月的古深,一道道凹凸不平的坑潭起落,时不时会有加大油门的摩托车和奔跑的小狗从上面一溜而过。我清楚地知道,博南古道,这条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大动脉,早在两千年前便是贯穿三滇高原的重要通道,并一度是泱泱中国最早与外邦交往的通道之一。唯独到了古村花桥,留下了它最为厚重的足音。然而那些再也找不到的骡马、车辙、人影和脚步,以及南来北往的山歌小调,却让我又略略感到一分惆怅。
同行的永平文联主席张继强先生是研究地方文史的专家,他说博南古道自古艰险,林莽参天,而且沿途民风强悍,时有强人、猛兽出没,早年曾有一首歌谣如此唱道:“过了漾备关,阎王请上薄;到了龙尾关,才是到人间。”龙尾关外,茫茫千里,几无人烟,但博南山中的花桥,却是路人千里行程中的心灵驿站。山坡下面,小村到了尽头,垅间长满金荞麦的玉米梯地里,有一堵长约十米的土墙,中间留有一道可通人马的圈门,张先生说这是早年的古道税关。我点开手机,居然还搜到许多与他所述相近的古歌:“花桥是条槽,雁过掉皮毛。”“人过要低头,马过需摘鞍。”……想象那些朝夕行走的路人,也曾有过怎样的苦痛与忧伤?
昨夜雨水初歇,夏日的清晨却倍感爽朗。古墙之下短暂地留影沉思,带着两脚厚实的鞋底泥污回来,我仿佛带回了沉沉的岁月之思。沿着古道往村中心回走,石子路在村心一分为二,我们选择了核桃树掩映之下的溪畔小路,伴着哗哗的水响,我看见一两个老人在小桥流水之间默然闲走。割草的男人用摩托车带走了沉甸甸的草篮,女人和孩子背着背箩越过小桥,到隔得不远的田地里耕作,黄牛让人用一根长绳牵在后面,迈着悠闲的步子,还一边回草嚼动。古意盎然的氛围之中,听不到任何一丝机械的杂响,古朴的村庄,让我以为是到了最原始的农耕部落。
是一座远远眺见的半山阁楼,把我们最终引到这个位于村头上的小院落。沿溪的小路到了尽头,终于出现了现代的钢混房子,但我们却在此意外地邂逅了一段人流密集的市街,两边摆满了摊位,中间穿梭来往的农人,来自远近的十里八村,背着背篓操着浓厚的乡音,在摆满衣帽鞋袜或是农蔬果品的摊前停留:乌黑的农家土茶,沾满湿土的山里洋芋,粘着腐土的香菇,带着露珠的粉红李子,泛着馋人的甜香,走到一个可以俯瞰坡下村子的位置,我突然想起了语文课上那首曾经学过的《天上的市街》。
村顶的院落,是仰望大山的最佳位置,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那座气势昂扬的八角阁楼,反而是一棵植于院落偏角的古梅,一个木制的牌子,让我第一眼看到就在内心里充满敬意:古道元梅。是的,这是一株根植古道七百余岁的古树。远远看去,稠密的绿叶,好似一朵降落人间的绿云,纯粹得看不到一点杂色。我低着头走到树下,只见隐在叶下的虬枝盘旋交错,宛若三条潜龙紧咬在一起,直至远古的地心深处;细密的枝条,则在天空缠成一张大网,锁住了数百年的日月乾坤。料想岁月的尘事,纷繁亦不过如此。此时收获已过,梅果被尽数摘去,我拾起地上凋落的一颗,轻轻抹去泥土便送进口里,咬破软皮,酸涩夹甜的味道立时让我涌出连绵的汪洋口水。我知道这是源自岁月深处的暗示,我能在源于泥土的味蕾深处,体察历史的足音:早在秦时,云南始凿五尺道;西汉武帝时,博南古道即通身毒;后有元跨革囊而建行省,永平始创;明清烽火不断,却有谪迁永昌的状元升庵,在云南山水间忘情行吟,是为明代著述最富之人。
古梅古道存古意,有诗有酒有晴天。静立古梅树下,在一个纵览先贤、尽情凭吊的小院品茶作诗,果然是:朗朗清凉无盛夏,满堂诗书论古今。但我始终坚信,半坡里的花桥,让人留连的,应该还有很多。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