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洱源县炼铁乡下北邑的古戏台始建于清朝年间,修复于民国三年(1914年),整座戏台的造型和规模,与剑川寺登街上的古戏台相差无几,都有高高的基座,前台后幕,还有观戏场院,大树荫盖,并与民房相依。
整座戏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壁画彩绘,屋顶以“二龙戏珠”的大型浮雕来装饰,极为精致而壮观。重檐飞角、坡顶瓦屋的楼宇,高高地矗立在2.5米高的花岗石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戏台以板壁分隔成前厅和后厅,隔板墙的左右两边分别留有“出门”和“进门”两道。戏台的左右两侧各有厢房。前厅是正式演出的舞台,后厅专供化妆、预演之用。左厢房是烧水煮茶,供导演、演员和其他戏务人员休息;右厢房是摆设道具、戏服、乐器的地方。各处都有安置专人负责,以便让每天的戏目顺利地按时演出。
每次回到故乡,去村头拜谒这座被岁月时光侵蚀得斑斑驳驳的古戏台时,三十多年前过年的春戏都会在眼前徐徐上演,当年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热烈高亢的唢呐声也在耳畔不时地回响。
在娱乐文化生活极为缺乏的那个年代,故乡下北邑的春戏在每年正月初二准时开演,是本村七八百人和四乡八邻数千人的“过年大戏”。每年春节前夕,新老戏迷们就伸长了脖子,在期盼着春戏的开演,如果哪一年暂时停演了,就会给大家带来过年吃肉喝酒也无味的缺憾。
在每次春戏开演前,村人总是以青松枝、大彩旗、长红布、大纸花等物把戏台的门面装扮一新,并在戏台的面柱上贴满“霎时间千古往事,方寸地万里江山” “入此门同歌盛世,登上场共乐春台” “做戏做人做忠孝节义,唱古唱今唱国泰民安”等金字红纸大对联。戏台地面上洒满青松毛来遮灰挡尘,戏台上置放桌凳等道具。那时开演所需的必要经费是村里自筹的,除了从外地聘请来的唢呐师外,所有参与演出的人员都是文化义工,不领一分报酬,所有前来观看的宾客都是免费观看,犹如今天的免费广场电影。
春戏开演的第一天,在锣鼓喧天和热烈的唢呐声中, “财神” “魁星”和“赐福”先后登台,并以这“三出首”来祈佛酬神。其中,身穿铠甲、手持钢鞭和金锭子的“财神”高声唱道:“吾乃本是赵公明,封神榜上第七名,打开金银财宝库,赐下满斗积金银。”掌管天宫文教的“魁星”高声朗道:“青脸红发猪獠牙,满腹文章用斗量,身骑鳌鱼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执掌福禄的天官“赐福”最后唱道:“福耀光腾下九天,绿园巩固好山川,寿星跨鹤临凡世,仕续繁昌代代新。”接下来就会上演《杨家将》《穆桂英挂帅》《陈世美不认前妻》《一斗麦子三斗面》《梁山伯与祝英台》《木兰从军》和《五台会兄》等传统剧目。
戏台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彩云朵朵,长袖飘飘,竹马奔驰,令旗飘舞,如走马灯,从戏台上跑过来晃过去。舞台上旖旎的短襟宽袍,绣阁绮窗,刀光剑影,演绎着一场场或世间或天上的悲欢离合,生动而感人。生旦净丑,各具特色的唱腔,那时让人难以听懂,还不时伴有掌声灌入耳中。花旦的唱腔娇滴滴,举手投足,活泼机灵;花脸则有慷慨气韵,痛快淋漓;青衣婉转悠长,令人回味;黑衣丑角俏皮打诨,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戏台下,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来迟了进不去,进去了出不来。如果预先没占位子,就只得挤站在人群中仰头观看。戏台下也是表现爱心、孝心和滋生爱情的地方。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一边吃着米糕,一边向上张望;中年小辈扶着七八十岁的老辈前来观看;青年男女打情骂俏,卿卿我我,拉拉扯扯,传情达意。如在戏台下找到了如意伴侣,来年看春戏时,就不再是一个人,或一对人,而是一家人了。
戏台外,大路两边都摆满了泡酸梨、泡木瓜、泡李子、炒瓜子、生葵花、叮叮糖、核桃糖、米花糖等土特零食,还有解渴填肚的米凉虾、豌豆凉粉、豆腐米糕等美食。大小老板娘们一边听戏,一边做着生意。那些远道而来的看客也无需自带餐点,只要花上一两角钱就可连看到日落散场。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