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学,难得有父母来接一次,于是那屈指可数的几次父母到学校接我回家的情景,至今犹在眼前。
父亲来接我的时候,会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或是两块饼干。接过父亲递过来的小食品,我会闻了又闻,然后像小老鼠吃东西一样,一点一点,慢慢地细细地品尝。父亲的口袋是贴身的,于是那水果糖和饼干上,就有了父亲的体味,回家的路上,有父亲的体味陪伴,一路都是甜蜜。
母亲很少用零花钱,她到学校接我的时候,贴身的口袋里,藏着的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食品,一小撮盐煮笋,一小把油炸豆。母亲比父亲讲究,小食品要用手帕包着,放在贴身的口袋里。母亲的油炸豆,松脆,香咸,吃完一粒,再递来一粒,回家的路总是这么香。
现在我当老师,每天放学的时候,都看见家长来接孩子。如今的家长都把孩子的卫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怕孩子们吃坏牙齿,口袋里不像我小时候的大多数父母亲的口袋那样,装几粒诱人的糖果,或是喷香的炒豆,而是放着消毒纸巾。孩子们要吃点小食品,都是到学校门口的超市或是小摊上买。
当然,也有不少成年人是带着零食的,女性占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但零食大多都不放在贴身的口袋里了。有个手提的小袋子,里面放着证件,各种各样的卡,还有眉笔,零食只是小袋子里的内容之一。
年轻帅气的男人不带零食的,因为有人悄悄把零食放进了他们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公开场合吃零食的时候,是喜欢分享的,这是老男人分福利的时候。老男人嚼着人家递过来的一点零食,像得到了贵妃的赏赐一样,欢喜是欢喜,却也有点贱样。
我因为总是惦记着小时候父母藏在贴身兜兜里的零食,所以,对现代的零食,基本没兴趣。只有在心情最坏的时候,才会有一丝想吃点零食的念头。这个时候,是不会嫌弃那零食是否已经变成口袋里的一把渣渣,吃进嘴的时候,心里热乎乎地,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这世上有很多种传递爱意的方式,我比较喜欢有这样一种爱,像小时候父母给的那样,大若乾坤,却由贴身的口袋这样小小的事物直达心底。
有一篇文字是写一位民国时期的先生的:“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一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中取出小手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中缓缓隐去。”原来,先生手中的面包,是要带回去给相依为命的爱人的。
小口袋里装的何止是小食品,分明是心心念念的爱呀!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