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截至2017年7月,云南已拥有172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就有35项,省级也有多达123项。
在云南,有一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地方,那就是大理。汉时,汉武帝出兵击败了大理的各部落,并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县,开辟了中国南方丝路,使得大理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而这南方丝路也给大理带来了许多的文化与技术,让大理变得更加先进而多元化。经历了数十个世纪,无数的文化技术都传承了下来,成就了如今美丽的大理。在这些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引人注目,他们特殊,美丽,历史悠久,为大理增色不少。截至2016年2月,大理州共有3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32项,州级96项,县市级184项。从白族绕三灵到彝族打歌,从白族扎染技艺到彝族跳菜,无一不是实用而又具备审美价值的。
在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的两项非遗——泥塑和洞经古乐。
大理泥塑是用纸筋灰为原料,手工捏制出来的。在南诏泥塑坊,州级非遗传承人苏龙祥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泥塑,有哨子,有花瓶,也有生活场景,最重要的便是泥塑佛像。据说,每一件作品都要花费数天,甚至几个星期,几个月,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精湛的技艺小心地雕刻出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考验着他们的技术,更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决心。在制作出来以后需要放置至少一个星期才能晾干上色。有时还会用火烧制,制成陶具。不过在这些不同种类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制作泥塑佛像时的虔诚。苏龙祥老师说,他们制作佛像前要沐浴,烧香等,而且制作出来的佛像也不是空心的,而是填满了绳子,枣子,金子之类的“内脏”,这样才算开过内光,也代表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请神佛下凡的虔诚。
之后,我们随着苏老师参观了几个寺院的泥塑与浮雕。我们无不发出阵阵惊叹,每一尊佛像都是无比生动形象,每一片浮雕都精美鲜艳。哪怕紧紧盯着,也能看到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清清楚楚、毫不马虎。每一丝头发到每一根羽毛都是无比生动清晰,都是苏老师和徒弟们汗水与心灵的产物。最后,我们在自己学习制作的同时了解到,现在泥塑以制作小件工艺品以及制作寺院佛像浮雕赚钱,如此下来生活、工作还算可以,但是如今越来越少的人有耐心和兴趣去长时间地做同一件事,越来越多的人埋头沉迷与电子产品,都不愿意静下心去体会文化艺术的美丽与奥妙了,泥塑因此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而另一样令人震撼的则是大理的槐城洞经古乐社。洞经古乐是集汉族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于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经典音乐。因其主要用于弹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大部分洞经古乐团队都有几十人,几乎都是中老年人。我们参观欣赏的是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贵老师带来的大理槐城洞经古乐团队。他们团队中最小的尚是10多岁的孩子,最大的却已年近八十,但是无论年龄多大,我都能从他们脸上看见掩不住的喜爱与努力。
在杨贵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许多从未听说过的乐器,了解了它们的作用,开阔了眼界。随后,杨贵老师的团队为我们演奏了几曲古乐,让我们见识到了在默契配合下,白族前辈所创造的乐器可以演奏出这么震撼的音乐。哪怕这音乐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放到今天也绝不过时。无法想象,杨贵老师他们团队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艰辛才达到如此完美的配合。
然而,令人沮丧而难过的是,杨贵老师他们目前经济状况极差,几乎都是倒贴着钱表演,每一个团队的人都不得不在这之外做着兼职,都在凭着自己的坚持与喜爱在表演和传承洞经古乐。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但由于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非遗文化,更谈不上去保护;由于大多数非遗文化不被人们了解,接受,导致非遗文化从业者难于维继生活,不得不改行或不得不放弃选择这份工作,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濒临失传。
我想我们只有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变,其一是加大非遗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支持非遗文化的发展;二是让非遗文化走向商业化,通过非遗文化产业,比如说泥塑,可以与商家商谈,规模化生产,以工艺品的方式进行销售,把非遗文化壮大发展起来,让从业者从非遗文化中不仅体会到坚持和喜爱,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三是许多非遗文化,例如:泥塑、洞经古乐都分别与佛教和道教有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道教和佛教本就无处不有,深入人心,因此,把非遗文化与宗教活动连为一体,比如,把洞经古乐和道观里的祈福仪式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信仰来弘扬非遗文化。
不久前,我们也尝试把槐城洞经古乐社引入昆明,参加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表演,但非常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只有寥寥几人走进洞经古乐表演厅。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宣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途径不对,还是方式不对?我想,要让大家了解非遗文化,我们现在做的还只是个开始,我们应该、必须寻找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来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宣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会一直为弘扬白族非遗文化努力,我也相信,会有一天,我们的非遗文化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保护。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