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遗腹子。1968年,在母腹中仅4个月,父亲就肺痨离世;6岁,母亲又因脑溢血永远离开了他。
于是,他从鹤庆县草海镇母屯村,被姑姑带到自己嫁去的村庄——新华村,从此和银器结缘,14岁跟随资深银匠师傅姑父,沿着祖辈的西行之路,担着风箱和工具,辗转于稻城、甘孜等藏地,走村串寨,开始了“漾共银匠”的生涯。
出师后,他再次来到稻城,一待就是11年。他觉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藏族同胞这样拥有如此之多的金银器皿,对金银器皿有如此狂热的激情。他按照他们拿来的小样和要求,用真材实料为他们精心打制,有口皆碑,深受当地藏族同胞爱戴。
他就是银器锻制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专家母炳林。近年来,他的十八般兵器、九龙火锅(直径2.6米,是全世界最大的火锅)、九龙九狮屏风等代表作名扬业界,不止一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7年,当时正值鹤庆新华村旅游开发,母炳林从稻城回到家中。或许,少年时代的苦难锻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让他在银饰手工技艺的探索和实践途中遇山开路,见水搭桥,目的只有一个:传承和创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赋予传承新的生命;在创新中沿袭传承,延续古法。
回到新华村后,母炳林开办了自己的作坊,开始向银器精品挑战。如果说在稻城的11年,以生计为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东西做好,以提升自己的口碑,那么11年后,他已经有条件设计、研制、打造精品。以新华村师父们的手艺、稻城的实践为基础,他遍访广西、湖南、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银匠老艺人,和他们学习、交流各种技艺,融会贯通,不断研发新的手工艺作品。
创作新的手工艺作品是耗时、耗力、耗资的事,而且他一旦成功创作出一件作品面市,就会被人们竞相模仿,对于这种现状,母炳林不但不去注册专利,保护知识产权,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宽容理解,他认为作品能被市场和行业认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说:“我还在不断学习,相信自己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引领市场潮流。”
除了创作新品,他还广收门徒,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技艺,唯恐他们不学,“一种技艺的传承,必定是要很多人的参与,才能壮大。”母炳林认为:“我们学的时候是只怕师傅不教,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我教他们是唯恐他们不学,而且我不大认同专利的申请,这样不利于非遗技艺的广泛传播和传承。”
截至目前,母炳林先后带过百余位徒弟,有些是半路来找他学习交流,他一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他的作坊出来的人,无一例外都受益匪浅,学艺有成。
当前,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虽然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但部分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母炳林觉得,应该把一些非遗项目相互结合,打造更具地域特征、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如一件鹤庆的银器,外包装可以用剑川木雕,内包装用大理的扎染,虽然行业、工种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这样,除了银器技法的传承,还可以带动木雕、扎染等非遗的传承。为此,近几年,母炳林一直致力于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园。
不过,让他颇为担忧的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机器和批量生产正在侵蚀着手工,现在的新华村,很多年轻人都过分依赖机械的便利,如果停电一天,新华村的各种手艺就会停滞一整天,而祖辈传承的技艺,是一个小火炉,几件简单的工具,就能打制花花世界的。
“绝不能依赖机械!”母炳林语重心长地说:“手工才是银饰技艺的精髓,手工打造出的作品魅力是机械无法实现的,我们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手工文化和匠人精神传承下去。”
传习手工,带动其它非遗传承,正是未来他的传习园要做的事情。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