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9月4
星期一 第947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老屋情愫 云龙归来不看桥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老屋情愫

□ 作者 王榆柏 2017 年 09 月 04 日 星期一 阅读:169

百年的老屋,不可避免的落寂了,自从兄弟搬进新居后,似乎有三年多,我就没有去老屋了。

过道上面一根椽子已腐,墙角已经浸透雨水的时候,当我的兄弟有一档没一档和我说话的时候,秋雨正如丝线一般的淅沥缠绵。窗外山抹微云,水染浅绿。晚饭后雨稍停,便和爱人拿起老家的钥匙,回老屋探查。

老屋是百年院落,小四合的院落,盖二坊的房子。它的建造,记载着家族曾祖乐于助人后又受人图报的历史。木质坚实,构架典雅,宽厚砖墙,高可平窗,一袭蓝瓦,击风搏雨百年而整体不漏,不失为四莲塘建筑的上乘之作。土改后,好几家人分住,十几年恩怨情仇,分崩离析,让人叹息感慨。

南厢房和漏阁,几经流转,归属我家,老屋是我们两代出生地,两代人的成家婚房的安置所。原本大院落,始为篱,已为墙,我每次读到归有光《项脊轩志》,总牵连起心中一丝悲凉。

初秋的黄昏,寂寞的晚风轻盈地拂过身子,带来缕缕微凉。站立在漏阁,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息,空气中夹杂的淡淡花香,记忆如断了线的珍珠散落一地,尘封在记忆中的片片痕迹,瞬间定格过去时光里。

厢房在雨中静默了,老屋的记忆一刹那间升华,悠然静立。破旧的斗拱,瓦缝间还渗漏雨滴,沿着斑驳的楼梯扶墙而上,推开咯吱木门,纸糊的竹篱笆作壁板,挡主楼道的风,暖人的阳光从屋檐上射向门槛,稀稀疏疏反射的阁楼,是我读书时候的住所。纸糊的墙,陪伴我度过了斑斓的童年;见证了我懵懂青涩的少年;书写了我风华正茂的青春。

踱步入屋,我婚房的斑门已经变形,无力推开,白墙依旧,铁窗锈迹斑斑。漏阁天井的墙面,伯父震公书写的“万象从新”的大字,在湿漉漉的空气里展现着它顽强抗争的勇气。站立在他的字迹下,我第一次感觉,字里的精神气质,直逼我的心灵。搬离尴尬地,摆脱受人欺,多年来,这种悲凉,成为我们兄弟发愤的动力、团结的根源。

伯父震公已经离世多年,和我母亲一前一后。思念道不尽我此刻的凄凉,我静静地呆望着老屋,泪眼弥蒙,我用力地去想像母亲曾经的身影、曾经的模样,仿佛记忆在此刻凝固,时光带我穿越在那段难以割舍的老屋情话之中。可是,再也唤不回那些亲情,那些满满的爱,那些叮咛嘱托,那些温馨牵挂……

万象必须从新,伯父题字的期待成了现实,老屋却再也承载不起如潮的笑语,再也负荷不动风月的情韵。记忆刻骨铭心,回忆也能下酒,往事可做一场宿醉。我躲在漏阁缝隙中,与老屋同醉,与岁月沉吟。

如今,“老屋”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变得陌生。甚至变成一种遗失的村寨符号。相反,房子和我们变得更加亲切。房子是什么?水泥加钢筋叠出的一个空间。市井的喧嚣,欲望的叠加,庭院、苔痕,石阶、砖瓦,只有通过想象去描绘。田园风情的窗景,聆听布谷鸟传达的季节更替、晨鸡报晓的世外桃源。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