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17年7月18
星期二 第913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葫芦   之美 记忆中的书信  招 租 公 告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记忆中的书信

□ 作者 王继军 2017 年 07 月 18 日 星期二 阅读:38

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收到一封学生的信。她说,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谢意,因为每一个字都是自己亲手写下的心声;而且,受我影响,自己也志愿做一名乡村英语教师。手握信笺,从那娟秀的字迹中,我分明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怀。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书信仿佛是那么遥远。记忆中的第一封信,是30多年前父亲教我的,写给远在秦皇岛当兵的舅舅,让他给我寄一副红领章和一颗帽徽,圆一下我的“军人梦”。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并不认识多少字,但清楚地记得那一幕,昏黄的煤油灯下,铺开信纸,我用铅笔一笔一划地将草稿上每一个字认真誊写,生怕出错。也正是那一次,我懂得了“此致”和“敬礼”的正确用法。信寄出去三天,我不断追问去农具厂上班的父亲,怎么还没有回信?父亲笑了笑:哪有那么快?舅舅还没有收到呢!过了一个多月,几乎忘却这件事的我,终于在一个傍晚接到了父亲递过来的回信。信笺上工整遒劲的钢笔字,饱含着舅舅对我的鼓励与期望,也让我对他充满了崇拜,而那一对鲜艳的领章和一颗闪闪的五角星,更让我对军人崇敬有加。

“农村的娃,除了念书就是当兵,这是两条好出路。”伯母这样说。堂兄入伍不久便来了家信,伯母时常让读初中的我帮她回信。晚上,我伏在凹凸不平的八仙桌上,听伯母讲回信的内容。当我将写好的信逐句读给她听时,伯母总是微笑着不住点头。有一段日子,伯母哮喘发作,加上疏于调理,一卧床便是一个多月。放学归来的我过去看望,发现床边有一封拆开的信。“帮我看看信里说什么?”伯母勉强坐直了身子说。我将里面夹着的一张“优秀射手”的奖状给伯母看,告诉她堂兄受到了部队的嘉奖,伯母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我回信写到伯母生病有一个多月时,立刻受到制止:“他是部队的人,不要因为我影响了他的训练……你就说我还好,不要挂念。那边天冷,帮我叮嘱他不要像小时候那样,一出汗就脱光衣服……”“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猛然发觉,羸弱的伯母是那么坚强。

大学几年,书信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课”。印着校名的信封一买就是十几个,除用作家信及同学之间联系,很多被我用来给堂弟作“空中辅导”。堂弟中考失利上了补习班,父亲来信让我帮帮他。厚厚的信笺中,我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倾囊相授。那时候平邮资费调整为0.20元,我从同学处那里学到一个“省钱”的窍门:将邮票正面也涂满胶水,晾干后贴到信封上,对方用水浸泡,邮票不但轻易揭下,正面的邮戳印也可洗去,这样就可再用一次。可怜了一张20分的“上海民居”邮票,被我来回用了3次,大大节约了邮资预算!

“好久没有你的信,好久没有人陪我谈心……”,想起张信哲的这首歌,它和那些遥远的书信一起,记录着一代人成长的风景。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