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去找朋友办事。朋友住在嘉士伯大道上,而我则从龙尾古城西门巷的爷爷家出发。比起坐公交车,我更愿意从龙尾街步行而上。
从西门巷出去,一转过弯,龙尾关的古城楼便映入眼帘。原来的古城墙已经垮塌,只有这座城门楼还在原址。当年龙尾街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每天都有无数马帮从城门洞下来来往往,那热闹的盛况自不必说。如今时光流逝,商帮纵横的时代已经过去,茶马古道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从城门洞下往来的人流已变得稀疏,但走在这里,仿佛还听得见马脖子上的铃铛,马帮伙计的吆喝,以及行人的谈笑。也许,只有听惯了龙尾关故事的人,才会产生这种幻觉吧。
过城门洞,经过菜园巷、大井巷、小井巷、龙泉巷、大石头,再走过写着“龙关锁钥”的牌坊,才算是离开了龙尾关地界。下关确实再找不到一个像龙尾古城这般古朴的地方:一路走来,街边的房屋大多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貌,偶尔还能看见“三坊一照壁”式的传统民居,还有一些早已无人居住,夯土墙上已经长出草的房屋。但自打我有记忆开始,这里的房子就从没有一处垮塌了的。也许它们是还想看看从街上走过的行人,听听他们谈论外面大千世界的繁华,而不愿意倒下吧。
走出牌坊,前面是一段可以行车的道路。路两旁是营中村和龙泉新村的房屋,相比老街道两旁的房屋更加现代化,但是还有传统民宅的味道,给人一种原本已经离开龙尾古城,却好像还没有走完的感觉。路两旁停满了车,而龙尾古街上是不允许行车的。那一道牌坊,仿佛是新老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见到朋友,不长时间便办完了事,又要从原路返回。可能是来时走得急了些,回去时我的脚步放慢了不少。加之现在又是正午,太阳当头,身上有些微微发汗。回到龙尾街的上段,我的视线不再停留在周围的民居上,而是眺望向远方。龙尾古城在苍山脚下,地势较高,在龙尾古街上段便可以将大半个下关一览无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群山,山上的风车也在慢悠悠地转着,我也在慢悠悠地走着,看着这以前不曾注意的美景。房屋高楼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使我在那一刻错把这座小城看成了一个大都市。再一看,不禁觉得,这一座小城被群山环抱着,真是占尽天时地利。而龙尾古城 ,就在苍山之麓俯瞰着西洱河另一边渐渐崛起的新下关,笑盈盈地看着对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就算自己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这时,迎面吹过来一丝凉风,从我身边拂过,我却觉得十分清凉,这一阵微风,已经将我身上的燥热和烦闷带走了。一看表,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我才大跨步从石板坡上急匆匆地跑了下去。
这是一个年轻人不愿久留的地方。这里的生活枯燥、单调、宁静、落后,而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总希望有一天能出去闯荡。曾经年轻的人们为了下关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当他们老了,就回到这龙尾古城,看着自己的故乡蓬勃发展,看着自己的子孙儿女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生活,他们愿意和这龙尾古城一样,被人们淡忘,退出历史的舞台。
我的爷爷奶奶和母亲是地地道道的龙尾关人。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然后离开这里,去闯荡,如今,爷爷奶奶老了,就选择回到这里,我和父母则继续留在河对岸的新下关城。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来爷爷奶奶家,我爱这里,爱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古街,这里的古民居。也许我不能算是龙尾关人,但我把这里视为家乡,我希望将来不管身在何方,等我老了,也要选择回到这里,住在爷爷奶奶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回忆着小时候我在这里的点滴记忆。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龙尾关,我的故乡!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