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墨子就强调“述而作”,清代张骞弃官从商,大力推行实业教育,主张重视“践行”和“用器”的教育功能。陶行知是我国第一位比较系统地探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主张生活教育、实践教育的教育家,强调“教学做合一”。在西方,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是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的思想渊源。卢梭主张儿童通过经验去学习,通过活动去学习,反对死读书。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实践进行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孩子必须在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必须进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离开了实践育人,割裂了孩子与社会、孩子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知行分离,社会责任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哪里来?
实践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引导孩子真正“进入世界”,基于真实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利用工具和已有知识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孩子们更需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增长见识,在生活的实践中获得未来社会必备的技能。
现在的孩子缺少勤奋精神。在物质不断充裕的今天,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奋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也爱凡事代劳、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他们该有的生活体验被剥夺。曾经有一个试验———用人力代替蝴蝶破茧。结果,蝴蝶因为翅膀没有经过破茧的考验,不够坚强有力,很快便在大自然的“残酷”环境中死亡。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有了作为“人”的独特体验,他们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家长过分干预,就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任何小的实践都会有所收获,而这些收获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优质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更要关注孩子未来的成长。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