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上爬上爬下,草丛里捉蚱蜢,夏夜里看着萤火虫发呆,在草垛上打滚……放假时,除了一个又一个的辅导班,这样的童趣离现代城市孩子已经渐行渐远。浙江一位70后杭州爸爸,近日在网上发起了一个项目,想在江边筹建一个“自然学校”,希望唤醒孩子们天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改变他们整日被束缚在枯燥的书本教育里或沉迷于电脑、手机、ipad的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愈加理性,传统单一盲目追求分数的错误做法,虽然仍有很大的市场,但是,更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如此的应试教育对孩子人性的摧残以及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严重危害。因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渐入人心。“自然学校”的出现与实施,正是顺应家长对理性教育的强烈诉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早在1762年,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以自然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强调自然的理念在大机械生产的工业时代里曾备受争议。
在城市不断覆盖乡野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日益远离自然环境,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卢梭的“尊重天性”、“归于自然”的教育思想又重回人们的视野。2014年底,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等五家机构在全国发起调查。2015年7月11日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有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在深圳受访的1500多名学生中,12.85%的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几乎为0,超过43.25%的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30分钟,近14%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自然缺失的原因主要与电子产品、补习班占用时间有关。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已跨越了温饱线,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多元。成年人对教育的视野也绝不应再囿于孩子单一生存技能的获得。完善的人格、丰盈的心灵,身心的和谐发展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家庭教育、社会活动,是对学校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配合与补充,而走进自然大课堂,是有益、可行的一个好选择!
自然是人类最初的怀抱。孩子缺乏自然的拥抱,未必会直接导致疾病或问题,但生命质量难免会受影响。
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里,有着生物常年进化的智慧与平衡。自然对孩子的全面滋养,超乎成人的计算和安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小孩子常常会使大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他把到大自然旅行叫作“思维课”,认为这是提高学生心智的重要方式。但当我们读这段文字时,不应当忽略这样一点,即感知自然、感受社会是孩子的天性,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更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唯有这种自然的状态,才能让孩子主动作为,激发他们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说到底,“自然教育”尊重孩子成长的天性,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指向孩子长远人生。这种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唤醒,是对孩子的一种发现,更是对孩子幸福童年的一种坚决维护。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