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到不久前媒体热议的青少年理想话题,当科学家、解放军、教师、医生等职业在青少年儿童心目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尽是大官、土豪、富翁、明星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肩头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怎样去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过程。结果,每到大学毕业季,毕业生就业难就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学生所学专业往往最终成为了衡量大学生是否好就业的标尺,于是,造成了新一轮“热门专业令高中毕业生趋之若鹜,‘毁人专业’则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循环。在“热门———冷门———热门———冷门”的不断循环交替中,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反思,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专业,还是让专业来选择自己?
把梦想变成现实,离不开理想教育。而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便可将人生理想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之中。
在美国的幼儿园,常常有这样的职业体验课:老师带孩子去参观消防局、警局等,让孩子很直观地去了解一门工作。幼儿园的教室里,还会有各种情景布置,有银行、医院、超市……孩子们在一起扮演各种角色,理解职业的内涵。他们还会定期请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来幼儿园,给孩子们介绍他们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会带来各种工具和模型,让孩子明白,每一个工具是怎么用的,每一种车都有什么用途。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每种职业对于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形象丰富。像这种寓教于乐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是很普遍的事情。
其实在我国古代,早有关于生涯教育的内容,“抓周儿”就是典型的体现。小儿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如果孩子先抓了印章,说明将来会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说明长大以后好学,写得一手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果先抓算盘,说明将来善于理财。如果是女孩先抓了剪子、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说明以后善于料理家务。总之,长辈们对孩子的前途寄予厚望。
从“抓周儿”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和期待。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念头。有的是长久的,有的是转瞬即逝的。当孩子对某种职业有热情时,一定要去帮助他,鼓励他,带他去了解。在孩子的眼里,工作没有好坏之分,他们能看到的,只是某一个吸引他们的亮点。
对于孩子的职业教育,不是给孩子划分工作的层次,而是带他们去体验与了解不同的职业,然后让孩子依据自己所学和所能理解的知识,自己做决定。
英国国会的一个特别工作组不久前提出警告说,现在有很多英国儿童梦想长大后要当尊贵的公主或是足球明星,这无疑和社会风尚有关。他们的建议是:对5岁的孩子开始进行职业教育。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