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旅游的兴旺,从本质上讲是现代人对传统村落深情“挽留”的结果。
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在快速消失,河流开始断流,湖泊日渐污染,飞鸟相继匿迹。空中有雾霾,地上飘尾气,青山绿水日渐少,天朗气清不常见……林立的单元房,住着舒服,却消不去被孤立的感受;笔直的水泥路,走着舒坦,却缺少信步从容的闲适。水泥丛林,始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冷漠,远不如炊烟袅袅温情脉脉的乡村,住着舒适,走着舒心。现代化带来了物质丰裕与便利,但诗意的空间也更趋逼仄:忙碌却依然堵车,富足却不常知足。现代人,特别是上班族,为一个接一个的生命目标奔苦,为一个又一个的宏图费神,宛如格式化的生活,仿佛只有直接的物质追求,而没有充盈的生活内容,忙忙碌碌,蹉跎了岁月,激荡了情怀,却慰抚不了苦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半耕半渔村落,还倘佯在晴空下,还依偎在碧海湾,如同天生丽质又勾人心魄的女神,诗意十足的空间,承担了诗意十足的期待。于是,到双廊看晚霞,逗飞鸥,漫步深巷,在客栈看海……不仅能观赏水色天光一览无余的自然美景,更能体验农耕文明下慢悠雅致生活场景,为日益消瘦的乡愁寻找一叶精神依托的空间,对渐行渐远的乡村做一场诗意深情的挽留。这种情结,夹杂着对自然生态、对淳朴风情的神往,延伸在对村落消失、对渔村不存的叹惋里。诗意满怀,又失意满怀:半泊渔船停顿的寓意,袅袅的炊烟悠扬的美,深巷的狗吠惹宁静,庭院的歌声勾人心。
摇摆的乡愁,进退都失据。人一脚踏进大城市,在成为城市人的同时,转瞬也会成为异乡人。正因为如此,城市和乡村不能做简单割裂,乡村是现代人共有的根。几乎所有的地域在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之后,都会在精神上有一个往回找、往回看的心情,这就是“乡愁情结”。在城镇,普遍的乡愁,留存在人们对历史碎片的深情追忆中,胡同、院落、城墙、会馆、戏楼、当铺、寺庙、石碾、门联、条凳等等,几乎涵盖了那个正在逝去或已然逝去的存在,作为残片铺陈出可以通向历史的途径,让我们诗意蹁跹去联想失去的整体。
事实上,双廊仅只一条大街、几曲小巷,一排临海的客栈,沿街遍布的农舍,尽管都别致优雅,古朴素然,但毕竟算只是“盆景式”的旅游景点,施展不开大境界,容纳不了太多之人浓浓的眷念。但是我明白,对一片地域的寄托,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一如沈从文构筑湘西凤凰,那是他心目中的故乡与“希腊小庙”的审美结合体,朴拙、沉静,虽游着舒坦,但住着未必舒服。双廊只要满足人们对农耕生态下生活方式的哲学的体验和提升,在行走时寻回昨日的世界,抒发一番深情的“挽留”,就已经足够了。
我的老家离双廊不远,也算是半个双廊人。我常常为双廊的过度开发而忧心忡忡。双廊的光鲜亮丽,全由碧蓝的洱海作为支撑,所以,治理排污、疏通拥堵、提升品质等难题,是痛人心,也伤人神的事情。好在这事情已经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尤其是在习总书记留下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嘱托之后。
一湾渔村,挽留乡愁。让每一个朝圣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