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理清朝时期的门楼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农村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暴动遍布全国。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降将勾结北方满族贵族势力,共同对付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兵败撤离北京。公元1644年8月,清顺治帝福临在北京即位。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独霸云南14年之久的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反清叛乱。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消灭了云南地方的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清代大理地区白族人居处与汉民相杂,风俗衣食,悉仿汉族。多为行商,熟于厂务,在手工业、商业、采矿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生活及生产方式与内地汉族趋于一致。据程近仁修,赵淳、杜唐纂《乾隆赵州志》载:“白人,有僰字,善夷语,信佛事巫,常持斋诵经。然性勤俭,力田,颇读书,习礼教,通仕籍,与汉人无异”。此时的大理府,据王崧《道光云南志钞大理府》(一)载:“山川灵秀,文物蔚然,而商贾辐辏,甲于他都,亦滇中大都会也”。此时的大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使明朝时期的城池、寺院、交通桥梁、学校书院等公共设施及宗教场所和门楼得以重修和新建。 (待续)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