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洱海保护管理局了解到,2014年洱海水质实现了7个月Ⅱ类水,5个月Ⅲ类水。洱海水体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叶绿素明显降低,溶解氧明显增加,其他生物得到良性循环,以前灭绝的无齿蚌恢复较好,2014年产量已达到100吨。
洱海是国家级苍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饮用水源、工农业生产用水、气候调节以及提供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环境与生态功能,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的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也是大理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保护好洱海,就是保护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一直以来,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在组织实施完成“双取消”、“三退三还”、“六大工程”基础上,以改善洱海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依法科学保护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突出重点,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扎实组织实施“2333”行动计划,即围绕到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用三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类”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洱海保护治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2014年,在州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紧紧围绕洱海水质环境改善、入湖污染负荷的缩减为目标,扎实开展各项保护治理工作。发动州市各级各部门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宣讲,进一步强化洱海保护治理宣传工作;实施环洱海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排污口封堵和污水整治、违规乱建行为专项整治,开展“三清洁”活动,减少垃圾等污染源进入洱海;开展清洁面源工程,实施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包括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无公害化的推广;重点开展整个洱海流域从农业到水环境,到生态整个系统的科技示范研究,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引领治理洱海工作;实施以“2333”行动计划为重点的洱海治理保护工程,包括河道治理、垃圾收集站点建设、湿地建设、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减少入湖污水的负荷。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洱海入湖河道、沟渠进行清淤整治,减少堆积物进入洱海。
近年来,随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通过依法治湖、科学管海、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度运行,我市根据洱海生态环境研究成果,创新洱海水资源调度运行模式,把以往的传统运行模式改为以水体流动引致藻类繁殖为重点的水资源调度模式,在1至6月份尽量减少洱海优质水外出,在7至9月份藻类繁殖期来合理调度洱海水资源,来引致藻类繁殖,改善洱海水质。2014年,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组织有力、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跟踪检查到位、全民发动到位,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保护。与此同时,湿地建设、环湖截污治污、入湖清水工程稳步快速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洱海入湖水质。
洱海保护治理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洱海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不容忽视;洱海保护投资较大,筹措资金困难;洱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洱海保护治理形势严峻;洱海保护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难度较大。
据了解,洱海保护下一步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2333”行动计划,按照清水入湖总目标开展洱海治理保护工作,重点做好环湖截污治污,以PPT模式实施洱海环湖截污治污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推行,进一步开展好生态补偿工作;加强流域生态恢复,使洱海外围实现一个良好状态,确保入湖河水得到净化;加强洱海湖体生物恢复与保护,重点做好增殖放流、封湖禁渔、环湖违章建筑整治,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保护好洱海的生态环境;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洱海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用科技的手段恢复保护好湖泊的生态环境。
记者 杨 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