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理”是一枚标签,约等于“无所事事的美好生活”。“红黄小吃”就这么坦然地夹在人民路一堆要么洋气要么文艺的小店中间。门脸小小的,藤制的沙发椅,坐上去就嘎吱嘎吱地唱起小调来。装潢不是后现代,也不是民族风,没有地中海风情,也没有苏格兰情调。店名是我在菜单上发现的,之前一直管它叫“菜盒子”。
菜盒子有五、六种馅,有荤有素,我偏爱韭菜的。面擀得极薄,顶多两张牛皮纸的厚度。平锅少油,小火慢烙,表皮微黄香脆,韭菜饱满而独立的气息就包裹于其中。菜盒子是北方最基本的面点,但要想做好却没那么简单。想象没有灯的楼道,伸手不见五指。凭感觉一步步艰难地下楼梯。有时明明已经到达平地,却还下意识一脚伸下去,不停地探啊探。这种诡异而缺乏安全感的体验在吃菜盒子时也会遇到:一口没馅,两口辨不出是什么馅,三口馅没了。至于失败的韭菜盒子,往往面皮软塌粘连,韭菜在嘴里还有扯不断理还乱的恼人滋味。
客人往往都是拎着各种打包的小吃,带着吃遍古城后的残余留恋。进店来慢慢看菜单,面食偏多,连糖醋鱼、锅烧肘子这些家常鲁菜也没有,只有几味清淡的小菜。据说,高原沸点低,再好的食材和手艺也煮不出好饺子,索性不做了。粥是免费喝的,不限量,甚至可以拿保温杯带一点回去。第一次去吃,凭着多年前吃食堂的经验把勺子深深沉入锅底,顿时发现这锅粥的实在。坐在门口烙饼的阿姨亲切又可爱,她会为冬天里露着雪白大腿的姑娘担心:“穿那么一点儿不冷啊?”听客人夸凉皮好吃,她就高兴地再给人家添上一点。在大理吃了很多家号称“最正宗”的凉皮,最好吃的反而是这家山东的,调料简单,但滋味悠长。有人问:“凉皮不是西安的啊?”阿姨回道:“你是要找好吃的,还是要正宗的?”
店主的老家在山东临城。怕我没听过,又忙补充“就是铁道游击队那儿”。三年前他们来到大理定居,用一种不装腔,不作势,不紧不慢的方式。让这件事回归到生活本身,不是逃离,不是艺术,更不是作秀。文艺青年也要吃饭睡觉,正如诗人聚在一起也不会讨论韵脚,都是火锅就着二锅头。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小馆子,它不动声色,温暖又冷静,包容所有沿路吃下太多美食而导致味觉失灵的来客,提供始终如一的美味。店里的食物和感觉都比门外的那个世界更真切。两个人,二十块钱,吃到撑。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