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犁头是海东镇文笔村的特色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原盛行于洱海东岸的海东、挖色、双廊几个乡镇各白族村落,后因各种原因停止举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得以恢复。目前,仅海东镇文笔村还在传承这一民俗活动。
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村民们进行前期准备,开始搭建祭祀本主用的神龛。年三十,文笔村头年结婚的新郎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鸡足山“绕山”朝拜。途经宾川县北大坪村时,取当地的一棵梨木带上山进行朝拜,这棵梨木便被称为犁头神。“绕山”结束当晚,居住于当地叫做梨花箐的地方。直到正月初一的早上,新郎们才返回文笔村。返村时,文笔村的村民会敲锣打鼓进行迎接,并将犁头神带至神龛供奉,村民俗称为“接福”,并参加本主出巡等仪式。
正月初一,在“大王庙”(文笔村本主庙)举行祭祀仪式。到了正月初二的中午,才是咬犁头的正戏。组织者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收集宾川鸡足山绕山时采集的“疙瘩柴”,取百家柴之意。然后将收集到的“疙瘩柴”堆放在“大王庙”前的广场上点燃,将犁田用的金属犁头放在柴火中燃烧。等到犁头烧红以后,表演咬犁头的传承人就用钳子把犁头从火中捞出;在钳子的辅助下,用纸钱包住犁头上指定的位置,并用嘴咬住;慢慢站起来,离地一米左右,咬住犁头,直至进入大王庙在本主神像前祭拜一番后,离开本主庙;再次绕场一周,放下犁头;参与仪式的众人作祈求水母娘娘保佑生产生活的祷告,众人附和,仪式结束。
整个仪式过程忌女性靠近火堆。处于安全的考虑,也禁止小孩靠近。
咬犁头仪式最为特殊的就是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让当年成婚的新郎们前往鸡足山“朝拜接福”。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年人知晓成家立业的不易,而接福送神,则是对生活方式的传承。
咬犁头仪式,包含了祈求来年丰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耕文化,以及对鸡足山神山的崇拜、本主崇拜和个人英雄崇拜等丰富内涵。加之全村及附近村落白族男女老少的热情参与,白族服饰、白族语言及音乐歌舞掺杂其间,既是一项白族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民俗活动,也是一个展现白族风土人情的大舞台。
“咬犁头”民俗活动于2014年7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